一、主题
七年级生物 第10章 第2节《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展示课
二、活动方案
1.周小燕老师和陈玉莹老师共同讨论第10章第2节《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由周小燕老师在七2班开展本节组内公开课,理科教研组老师到场听课;
3.组内公开课后教研组老师进行集体课后研讨;
三、研讨记录
2025年5月8日上午第四节,周小燕老师在七2班开展了一堂展示课,课题是:第10章第2节《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导入:
周老师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瀑布视频,同时展示干旱地区土地龟裂、植被枯萎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看似丰富,为何有些地方水资源如此匮乏?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绿色植物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自然导入本节课内容。
新课教学:
环节一: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探究:教师提前准备三个实验装置,分别是带叶枝条插入盛水锥形瓶并用凡士林密封瓶口(A组)、去叶枝条同样处理(B组)、空锥形瓶(C组)。将三组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观察锥形瓶内水位变化,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植物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 。
概念与过程讲解:结合实验,详细讲解蒸腾作用概念。利用动画展示蒸腾作用过程:土壤中的水分经根毛吸收进入根部导管,通过茎内导管运输到叶,再经叶片气孔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大气中 。
气孔的奥秘:借助高倍显微镜下气孔的微观图片与动态模型,讲解气孔结构。设计互动问答:“保卫细胞的特殊结构如何影响气孔开闭?不同环境条件下,气孔开闭有何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气孔开闭及蒸腾作用的影响。
环节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水循环动态展示:播放生物圈水循环的3D动画,从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全面呈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循环过程,教师补充完善。
植物作用深度剖析:组织小组讨论“绿色植物如何参与并影响水循环”。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吸收与运输,增加大气湿度;植被能截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森林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结合实际案例,如森林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加深学生理解。
环节三: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蒸腾作用和生物圈水循环的知识要点。采用提问、填空等方式,强化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环节五:课堂练习
设计阶梯式练习题,包括基础选择题(如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分析题(根据实验数据解释蒸腾作用影响因素)、简答题(阐述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理科教研组老师在课后研讨时对本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教学过程设计得很细致。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和图片对比,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考。2.知识新授环节,实验探究、概念讲解、气孔奥秘分析等都安排得很有条理,能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关于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从动态展示到小组讨论再到拓展延伸,层次分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他们也指出了课堂的几点不足:1.教学中需密切关注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加强实验指导,确保学生规范操作、准确观察。3.后续教学可引入更多生活实例与前沿研究,拓展学生视野,提升教学实效性。
四、其它过程性材料
撰稿:陈玉莹
校对:李中原
审核:李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