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
八年级物理 《熔化和凝固》——展示课
二、活动方案
1.涂芳老师和李中原老师共同讨论八上《熔化和凝固》的要点;
2.由涂芳老师在八二班开展本节组内公开课,理科教研组老师到场听课;
3.组内公开课后教研组老师进行集体课后研讨;
三、研讨记录
2024年12月2日上午第四节,涂芳老师在八二班开展了一堂展示课,课题是:《熔化和凝固》
导入: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熔化和凝固的事例:雪糕熔化、巧克力熔化、冰熔化、蜡烛熔化和凝固
活动一:概念归纳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作凝固
出示固体冰和石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物质熔化规律一样吗?
学生思考: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温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活动二: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
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温度传感器、石棉网、烧杯、试管、秒表、碎冰、石蜡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水浴法、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组装实验装置:把碎冰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3)第1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 50°C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1)对冰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
(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学生交流思考:冰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三: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活动四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理科教研组老师在课后研讨时对本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本节新授课课内容充实,效果明显。小组活动设计巧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教学难度以小组活动形式展开,让学生讨论,更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同时,他们也指出了课堂的几点不足:1.板书可以设计的更丰富一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2.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够,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四、 其它过程性材料
撰稿:涂 芳
校对:李中原
审核:李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