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
七年级生物 第十二章 第二节 人体的神经调节——展示课
二、活动方案
1.张贝贝老师和陈玉莹老师共同讨论七年级生物第十二章第二节《人体的神经调节》第二课时;
2.由陈玉莹老师在七一班开展本节组内公开课,理科教研组老师到场听课;
3.组内公开课后教研组老师进行课后研讨。
三、研讨记录
2023年4月27日上午第四节,陈玉莹老师在七一班开展了一堂七年级生物第十二章第二节《人体的神经调节》第二课时的展示课,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新课。
在课堂刚开始时,陈老师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近期盛开的石楠花,一张是小朋友看到棉签就张嘴的图片,石楠花和棉签是外界的刺激,而我们闻到石楠花的味道捂鼻,看到棉签张嘴属于对刺激做出的反应,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反射这一概念的理解。
活动一:膝跳反射;同学两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从而引出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及其特点:生来就有的、较为低级的神经活动、不会消退。接着引出对应的条件反射的概念及其特点:后天形成的、较为高级的神经活动、会消退。活动二:分一分、辨一辨;出示6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去分类,其中利用马戏团的小狗做算术引出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活动三:巴浦洛夫的实验;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去看书本97相关图片,选一人来回顾巴浦洛夫的实验过程并且思考相关问题,得出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即必须要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且当条件反射建立后要给予适当的强化,否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会消退。回顾最初的第一张图片,联系实际,在疫情期间小朋友们看到“大白”和“做核酸”,小朋友们会乖乖排好队去做核酸的条件反射,引出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发生反应。因而学习知识也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因而引出活动四:测定学习时间,利用秒表,四人为一小组进行,结合数学,跨学科融合得出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学习。但是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对学习非常重视的,结合当下的网络用语“卷”让学生讨论这种方式是否真的科学?得出统一的结论,青少年儿童需要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时间,最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根据巴浦洛夫的实验以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理科教研组老师在课后研讨时对本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本节新授课课内容充实,效果明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他们也指出了课堂的几点不足:1、各部分的衔接要更加自然;2、板书较少,需要丰富一下板书内容。
四、其它过程性材料
撰稿:陈玉莹
校对:李中原
审核:李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