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账号登录 微信扫码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课程教学>>两组建设>>正文-> 

物化地生教研组第七周活动材料

一、主题

组内观摩课堂研讨并集备

二、活动方案

1.课前李中原老师和商婷婷老师共同讨论探究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2.由商婷婷老师在九二班开展本节组内公开课,教研组老师到场听课;

3.组内公开课后教研组老师进行集体课后研讨。

4.准备实验材料(空气压缩点火仪、铁丝、汽油机模型)

三、研讨记录

20251016上午商婷婷老师在九二班开展了一堂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校内公开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做功改变内能

商婷婷老师首先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弯折铁丝”和“观察压缩引火仪”。让学生在“做一做”和“看一看”中亲身感受和观察到内能的变化。紧接着,通过“议一议”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自主归纳出“对物体做功,其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结论。

环节二:逆向思维,深化认知——物体对外做功

在学生建立了“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的认识后,商婷婷老师顺势提出逆向问题:“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怎样?”通过演示“水蒸气推动橡皮塞”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白雾”现象,分析得出“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的结论。

环节三:模型建构,学以致用——热机与热值

通过“点火爆炸”实验,提问:“盒盖为何飞出去?引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热机。对于汽油机这一教学难点,商婷婷老师采用“视频演示+分步图解”的策略,将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循环拆解为四个连续的冲程,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压缩冲程(机械能内能)和做功冲程(内能机械能)的能量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将抽象的机器工作原理转化为直观、动态的物理模型。

课后教研组老师在办公室进行了课后研讨。涂芳老师首先从几个优点方面进行分析:本节课围绕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展开,内容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注重实验探究与学生互动,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课件设计合理,从做功改变内能热机工作原理,再到燃料的热值,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教学中融入了弯折铁丝、压缩引火、点火爆炸等多个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议一议”“想一想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练习题设计典型,紧扣考点,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

商老师也进行反思:环节二中一正一反的探究,使学生对做功与内能改变关系的理解变得完整而深刻。可适当拓展热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与时代感部分实验现象的描述可以更详细,如塑料盒盖飞出去实验视频后可继续补充能量转化的具体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注重实践的好课,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值得肯定。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

6609F9469B9045E9004FB7A600F2D535

C53199889D4A24B96DB8C31660DD5139

85E63D1B4DB167D80BAD6F63B347F434

A6C85681C86DB50659AFCCE4112CD234

92083BE8A677BCCFCEE50E1755AF5B56

撰稿:商婷婷

校对:李中原

审核:张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