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曹梅教授带领张梦纯、李陆云和马悦三位研究生来到觅秀街中学,分别观摩了以下课堂活动:
教师 | 时间 | 教室 |
何美萍 | 周四上午第一节 | 初一(3)班 |
王安瑛 | 周四上午第二节 | 初一(3)班 |
闫涵 | 周四上午第三节 | 初一(1)班 |
陈娟 | 周四上午第三节 | 初二(1)班 |
第一节课,曹梅老师与张梦纯、马悦两位研究生观摩了何美萍老师的语文课堂,本节课的内容是作文课,目标在于学习如何在写作中突出中心。前十分钟,何老师让学生在回顾梳理课文《猫》、《动物笑谈》和《狼》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突出中心的方式方法。接着开展全班性的互动,让学生就“如何突出中心”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总结。讨论环节中,小组围绕“书包”、“餐桌前的谈话”和“走出校园”三个话题开展写作思路的探讨,随后依据讨论单进行展示与点评。
整堂课的优点在于:师生、生生互动频繁流畅;在互动时,教师鼓励不积极发言的学生思考与展示;针对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补位。
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小组在内部讨论还未完成时就已经开始了组际间的讨论;二是展示与点评环节时间占据了最后总结提升的时间,这也是研究团队与何老师一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课,曹老师与两位研究生继续在七年级三班观摩了王安瑛老师的数学课堂,课堂内容是《角》,教学的重难点在于使用直尺与圆规作图。
王老师首先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之后讲解预习案上有关特殊度数的角的作图方法,从量角器画角引到重难点使用圆规和直尺画相同大小的角。
这一问题,王老师首先让学生们自主思考,而后开展小组讨论。但是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更多在自己思考与画画,小组间探讨的较少。
研究团队在观摩中,在教师第一次讲解画法的时候,因为PPT展示不是非常直观,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而后通过学生黑板展示,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才能理解利用直尺和圆规如何画角,而黑板上画角时,大型的教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限制。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前使用相应的软件录制微视频,在课堂上加以说明,效果会更加直观与便利。
整堂课的优点在于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也能够灵活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并引导。
第三节课,曹老师与马悦同学观摩了闫涵老师的语文课堂,因为闫老师此节课的内容与何老师相同,也是作文课,教学内容为“如何突出中心”,主要就作文写作如何使中心突出展开讲述。首先,讲解何为“中心”,并结合单元课程《猫》、《动物笑谈》、《狼》使学生体会文章中心的作用及重要性。随后,讲解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应如何突出文章中心(线索,详略得当,写作方法),然后就预习案中的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最后学生展示、点评探究问题。
观摩后研究团队认为: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有待加强。
提出的建议有:
1.小组合作仍局限于形式,小组讨论活动的目的性需再明确;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从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形式转换成教师对小组的形式。
第三节课李陆云观摩了陈娟老师在八年级一班的课堂,本节课的主题是:Unit 7 Seasons Reading。
陈娟老师通过提问“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开门见山导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autumn/winter/spring”的句式头脑风暴了相关季节特征短语,并总结新生单词教学。课堂主线内容围绕“Seasons(季节)”,对英文诗歌的韵律、内容以及修辞手法展开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视音频结合,产生良好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在欣赏的同时,陈娟老师也不忘课堂集体练习阅读与小组个人展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节奏适当,循序渐进。
研究团队利用课下时间就“喜马拉雅项目”,与陈娟老师进行了讨论,帮助其管理后台,将初二年级两个班的同学予以区分开,另外,就班级个别尚未注册成功的同学进行手把手指导修正。
陈娟老师的英语课堂
何美萍老师语文课堂
王安瑛老师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