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曹梅教授带领张梦纯、夏雪、李陆云和马悦四位研究生来到觅秀街中学,分别观摩了以下课堂活动:
教师 | 时间 | 教室 |
何美萍 | 周四上午第一节 | 初一(3)班 |
周晨 | 周四上午第二节 | 初二(1)班 |
闫涵 | 周四上午第三节 | 初一(1)班 |
第一节课,张梦纯与马悦同学观摩了何美萍老师的语文课堂,在前面10分钟时间,教师通过“希沃教学助手”展示了优秀的预习案,并对全班同学的预习情况做出了反馈。之后,由学生主动带领班级同学回忆与概括课文内容。
图1 何美萍老师的语文课堂
接下来15分钟,班级同学自主建构、小组讨论与展示探究案中的问题与疑问,有人物形象的分析,语言文字的赏析,也有模仿描写。为了让小组能够意识到小组讨论阶段需讨论所有题目,并且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发言、小组对不同观点间要有权衡以及总结,研究团队设计了合作讨论单。此次的讨论单将第一环节修改设计成反思与填空,引导小组快速讨论所有题目。讨论单如图所示:
图2 语文课堂讨论单
最后15分钟,小组点评环节依旧出彩,思维碰撞激烈。
课后,研究团队与何老师也交流了观课过程中还需改进的地方,具体有:
1.虽然教师强调了使用“关键词”来展示,但是学生的提炼能力仍需加强。
2.点评环节中,班级学生主要在倾听,随时记笔记的寥寥无几,这个教师可在后期加强。
总体观课效果:学生表现活跃,目标达成明显,加强关键词提取与知识点的记录。
图3 何美萍老师的语文课堂
同时,研究团队也需要注意的是探究问题中疑问的提出,应该制作相应的讨论单。
第二节课,曹老师与夏雪同学观摩了周晨老师的数学课堂,前18分钟,周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阐述学习目标等完成双基任务,后面时间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整堂课的优点在于:双基讲解清晰到位,循循善诱,学生听课状态良好,师生互动频繁流畅。
研究团队提出的不足与建议有:
1.小组评价不到位,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反馈。
2.小组探究节奏有点慢,时间控制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3.根据课堂观察,探究题1和3这一类问题解决类的任务,学生的审题过程有待进一步重视。
白校长与曹教授交流:第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小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没有反馈的教学是无效的,没有评价的小组合作形同虚设。
第二,白校长建议:探究题的审题阶段,可以加入生活情境的体验,跟学生生活相联系,进行情境建构,让孩子跟题目融为一体,能够顺其自然地发生建构和问题解决。曹老师以为这恰恰可以解决本次课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诸如“审题不清,搞不清所求”等问题。
第三,讨论了班主任效应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同意,在没有班主任效应的情况下,通过加强过程性评价来强化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鼓励,十分关键。
第三节是闫涵老师的语文课堂,她本节课的内容是《诫子书》,教学基本结构是检查早读课文背诵情况,然后师生互动,带领学生字字落实,重要字词的释义。紧接着是分析文本三段的基本结构共用30分钟完成双基内容。合作探究环节主要带领学生讨论两道题,学生展示环节中,主要由教师点一些同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无学生点评环节。
特点:
(1)备课认真,PPT呈现本课的要点;
(2)重难点把握准确;文本的分析简练清楚;能够及时进行小组的评价和打分。
存在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合作探究任务的完成,小组讨论不太充分,展示与互动,仍停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多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需进一步发挥出来。
最后,曹教授提出一点体会:教学中知识点的巩固很重要,学生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重要,孰重孰轻,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对新教师而言是个挑战。
图4 白校和曹教授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