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账号登录 微信扫码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文化>>觅秀教育>>正文-> 

登哲学殿堂 享文化盛宴——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登哲学殿堂 享文化盛宴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白 连 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基于描述和阐释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历程和精义要点而简练系统地梳理中国传统哲学历史和探讨传统哲学要义问题。冯友兰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是一个大解放、大动荡的时期,所以出现了诸子并起的哲学发达时代,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言论思想自由的空气消失了。开始了经学时代。清末年,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学时代从此结束。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

    韩国总统朴槿惠把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非本书,但属同一类)称为:“遇见我人生的灯塔”、和“了解人生的导师”。她说: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小史》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让我领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的活着。……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觅秀课改需要汲取中国优秀哲学智慧和美德,开辟育己育人的广阔天地,在积累文化厚度同时“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来涵养自己丰厚人文底蕴和精神世界,提升自己觅秀课改高度和温度。

    一、通过冯友兰认识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

    一般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希腊语意为“热爱智慧,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冯友兰认为,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是实质性的清晰思想。他说,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其为人。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冯友兰强调:“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类早日得到这个福分。”所以,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农耕文化为背景。中国哲学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西方哲学从“什么是什么出发,而中国哲学从“什么不是什么出发。 中国哲学常常说某个概念或某种事物它不是什么,来反正它是什么,这是神秘主义的方法。西方哲学用“正的分析方法,中国哲学用“负的分析方法,二者相为互补。冯友兰说,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入世哲学要人关注普世价值和自我修为,出世哲学要人关注自我实现和现实超脱。入世和出世似乎相反,却相辅相成,契合平衡,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了人生智慧。

    中国哲学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单纯为特色,非常素朴。冯友兰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中国哲学是“提高人的心智,是“对人生的反思。这样的结果是超越自我,乃至“无我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当然,也因为如此,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有实质的系统,但缺乏实质性清晰的思想。

    二、道与术

    “理”是绝对、永恒的,不生不灭,这就是规律、本真和“普世价值,是事物的终极标准。但“理”的实现要有物质基础,这离不开“气”。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程颢程颐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具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的双重涵义。同时,“性即理”,认为天命之性就是理,认为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朱熹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认为性和理是抽象的。心是理的具体化,是气的具体化,与理是不同的。心和任何个体事物一样,都是理和气结合的产物。理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理使此物成为此物,构成此物之性。一个人为了获得具体存在,必须体现气。朱熹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心之体是性,心之用是情,心中有性,理具于心。陆九渊提出心即是性,性即是理,“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均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三、人性观

    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的,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认为人本来是邪恶的,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在中国早期封建社会,以礼治贵族,以刑治平民。而儒家不仅要以礼治贵族,而且治平民也应该用礼而不以刑。

    孔子提出了以“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中心的“仁”的学说,认为对他人要“仁义,“仁者爱人、重义轻利;做人要“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仁义礼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可以成圣。因为人本来是善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善养吾浩然之气”,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持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又生来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人性应当受到教养,遵守礼法,履行道德,没有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因此,“涂之人可以为禹”(意思是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也就是说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董仲舒反对人性恶,认为善是人性的发展,不是人性的悖逆。认为人的质包括性和情。人顺其本性,能有仁德,顺其情而有贪欲。他主张养性制情。

    朱熹认为“格物”的目的是“致知”,是“至”永恒理的“知”。即从格物开始,从形而下之器寻形而上之道,知道存在于外界和我们本性中的理。“致良知”是王守仁的中心观点。王守仁说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本心的表现。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圣人。他的门徒说“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能,这是他需要做的是将他的良知付诸实践,就是“致良知”。他提出“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是致良知,遵从自己的良知,即自己内心的光明和万事万物的统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样,足以自信又足以服人。

    《系辞传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所谓教不过就是“修道”,只需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到恰到好处,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使人觉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诚,成人成己,人与天地合一。

    四、知行观

    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肯定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普遍的规律。孔子提出“两端、“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孔子承认“生而知之”,但更强调“学而知之,要学与思、知与行。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静”的学习方法。墨家把学习分为“闻知、“说知”“亲知”。

    程颐主张知先行后,“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颢也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诚敬存之”,把这个道理放在心中,做起事来诚实地聚精会神地遵循着这个道理。他用“敬”代替周敦颐所讲的“静”。周敦颐修行方法是自然而生,自然而行。为此,圣人“有情而无累”,寻求心境的自然流露,在乐道中快乐。朱熹则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行是知的工夫,以知为行。王夫之认为“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主张行先知后

    宋代儒家邵雍自号为“安乐先生”,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为一代易学大师。他说一切事物都包含对它自身的否定,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但他有一句人所皆知的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可想而知,他的安乐不是懒惰。北宋张载提出“太极即气,把气看成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并认为气是变化的、动的,是矛盾统一的。

    五、人生境界

    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标准:“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让自己的内心和谐。

相对儒家中庸思想,道家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追求“逍遥的精神境界。杨朱提出“为我”:“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人人为自己”、轻物重生”。老子提出“忘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主张无为、“抱朴”为理想人生。庄子提出“无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们都在追求人性的自由发展和无限快乐。但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本性有至高领悟。无为,是用天下之道;有为,是为天下用之道。故君王必无为而用天下,臣子必有为为天下用。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遵循无为、无心的原则,对物无所贪念和迷执。

    禅宗由达摩传中国。神秀和尚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和尚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从此继成衣钵,为六祖。人只有经过这样的内心经验,才可以成佛。中文的“禅,英文翻译为“沉思或“冥想。禅学是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结合,冯友兰称之为“潜默的哲学 ”。

    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做事是自然境界;为自己而做各种事是功利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是道德境界;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冯友兰说:“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