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意义
1.文史结合,拓展孩子眼界,丰富孩子生活情趣,培养孩子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观察、探究、体验和合作学习,了解和尊重历史和文化,增强做中国人和江宁人的自豪感。
3.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联系,开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新领域和新路径。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国内首个全面反映东晋历史文化的“东晋博物馆”和展示江宁50万年历史变迁的“江宁博物馆”,感受江宁古老丰富的历史文化。
2.通过参观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和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了解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欣赏和感受书法蕴含的美,激发热爱艺术、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通过游览竹山公园,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生机和野趣,充分感受江宁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激发热爱自然、热爱江宁之情。
4.凭吊仲铭亭,了解和纪念抗日英雄邓仲铭,牢记历史,尊重英雄,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
三、课程内容
1.一次历史文化探寻之旅,欣赏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璀璨结晶,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古老悠久。
2.一次自然秋趣的感受之旅,学会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热爱所生存的江宁这片热土。
四、课程实施
1. 时间:2015年10月23日12:30——16:30
2. 地点:江宁东晋博物馆、竹山公园
3. 程序:
(一)具体准备工作:
(1)各班级认真排查身体不好的学生(如心脏病史、高血压、哮喘病等特异体质学生、临时感冒发烧的学生),做好统计,上报德育处,通知家长把孩子接回家。
(2)周三下午召开部门协调会,安排各个部门的工作(切记提醒校医参加),许文华校长负责全面督导,丁晓勤负责车辆和活动的安排落实,李铃和金长华负责整队,王晓云和王琪负责全程影像摄录。
(3)周四下午拟请博物馆工作人员做一个课程培训,学生提前了解博物馆的相关知识以及参观博物馆的注意事项。
(4)周四中午培训参与活动的所有导师,介绍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安排具体分工,提出明确要求。将导师分配到各班,由首席导师协调将小组分配到导师,实行导师安全负责制。
班级 |
各班负责导师 |
学生会负责人员 | ||
七(1)班 |
邱 月 |
陈小锋 |
陆瑶瑶 |
范咏乐 |
七(2)班 |
陈 娟 |
夏在红 |
王松叶 |
范 强 |
七(3)班 |
郑永昕 |
杨 帆 |
荣 誉 |
谷 磊 |
八(1)班 |
谢 玲 |
丁儒雅 |
陈容慧 |
彭 宇 |
八(2)班 |
李福琴 |
苏 巍 |
叶明生 |
石志豪 |
跟班导师职责:
①和学生一起行进,在学生的外侧,以保证学生安全,保证队列整齐,学生不擅自离开队伍。
②组织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前培训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听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安排,有事及时请假。
③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馆内的物品,只能观看,不能随意触摸,更不允许在里面嬉戏打闹;参观陶艺制作时,需要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验,不得随意随意动手;在竹山公园游览时,要求按照小组队形行进,不得随意四处闲逛。
④老师手机一定要及早充足电,设置为最大铃声。
周四下午第四节课首导培训会,主要强调个人准备、过程组织,特别提醒安全、活动后总结。
1)指导学生做好各种准备。学生一律穿校服。带好笔记本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所看所想所学所感所悟;班级安排小组带照相机,拍照作纪念,补充班级相册。
2)要培训所有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注意安全,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认真观察研究思考探索学习,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仔细阅读文物介绍。
3)12:10在班级检查所带物品,12:20离开教室,关好门窗,在大厅门口集合,体育老师、首席导师集合队伍,12:25准时集合结束,12:30出发。
4)行进途中各班组织好自己的班级,首席导师和跟班导师前、中、后搞好分工,责任到人,从始至终跟随学生,关心照顾学生。有女同学上卫生间,女老师一定要陪同。
5)发挥自主管理团队和常务小组长的作用。各班不能打破小组建制,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行进,打造互帮互助小组文化。不得私自行动,有事(包括上厕所)必须报小组长和首席导师。同时建立随时清点人数的机制。
(二)实施阶段:
1.具体行程如下:
① 12:25准备上车,由老师组织学生按次序上车,准备就绪后出发。
② 12:30发车,首先去东晋博物馆,到达约13: 10。
③ 下车后,学生在门口集合,按照班级站队,点人数,然后有序参观。
④ 东晋博物馆参观程序及思考问题:
参观江宁博物馆展厅。【思考】展厅布置有什么样的特色,为什么这样布置?江宁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怎样的变化?你所了解到的江宁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参观东晋博物馆展厅。【思考】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特点,生产和生活用品有什么特点?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件展品,为什么?
参观王羲之书法作品展厅。【思考】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美在何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书法家模仿《兰亭序》?
参观陶艺制作。【思考】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制作精美的陶器的?制作陶器的工序是怎样的,对制作者有什么样的要求?
⑤ 14:40出发游览竹山公园及思考问题:
游览竹山公园,向仲铭亭献花(可能的话,举行一次集体宣誓仪式)。【思考】保持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需要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应该怎么珍惜?
⑥ 15:40乘车安全返回学校,到达16:30之前。
2.安全隐患处安排:
职责:在学生到达之前,提前到达指定地点,在每个安全隐患处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安全通过,解决途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具体安排:
(1)博物馆楼梯处:丁晓勤 周喻
(2)竹山公园拐角处:金长华 叶明生
3.学生会各部具体职责:
(1)体育部:负责行进全程调控与组织,保证队形整齐,匀速行进,无学生离队现象,有突发情况及时汇报。确保参观过程中的安全。
(2)纪检部:讲文明讲秩序,做到不打闹,不大声喧哗,不擅自离队,不违纪。让每个学生认认真真,注意力集中。
(3)生活部:检查学生校服、校牌和红领巾穿戴整齐,讲卫生,不乱抛乱扔、乱涂乱画,不乱吃零食。
(4)评价部:返校后根据过程表现及交流结果,对各班进行详细评价,并按要求搞好学分认定。
(三)总结评价阶段:
①谈谈对自己班级团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的看法?可以谈谈同学中哪些行为让你感动,印象深刻,触动很大;学会分享,号召学习;有哪些不好的行为,针对这些不好的行为表现,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后应该如何更好的改进?【一定要观察团队才能有结论】
②在小组中谈谈你对本次活动的认识以及你自己的收获?写出自己的感言。
③结合活动的表现及活动总结,班级评选“最佳活动之星”,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最终班级推选6名同学【活动表现占主要】。评选“最有价值感悟”,每班推选5篇。
五、课程评价
1.学分方面:参加活动0.5分,写出感悟0.5分;评选“最有价值感悟”的加0.2学分,评选“最佳活动之星”加0.5学分,获奖学分不累计加入,每人最高学分1.5分。
2.团队评价:学生会对每个班级在整个活动包括总结交流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量化,纳入10月份班级量化。
德育处
2015.10.19
知识链接:
1.江宁区博物馆历史沿革
1958年5月6日,由江宁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宁县博物馆;1991年12月3日,江宁县博物馆选址竹山公园西侧,并于1992年5月5日破土兴建;1993年8月18日,建筑面积为1180平方米的大楼,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4月27日,江宁区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江宁博物馆新馆并选址竹山公园东侧;2007年12月18日,江宁博物馆新馆奠基;鉴于江宁与东晋历史文化的特殊历史渊源,2008年2月,经南京市文物局批复,同意将“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和江宁博物馆与竹山东麓同址建设;2011年9月28日,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江宁博物馆全面向社会开放。
新馆采用“一址双馆”的布局,由国内首个全面反映东晋历史文化的“东晋博物馆”和展示江宁50万年历史变迁的“江宁博物馆”共同组成。新馆主体结构形式为三层框架结构,整体以湖熟文化台型基址外形特征为设计元素,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天圆地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宇宙观为设计理念,集山、水、城、林为一体,以饱满浑厚的建筑形体、独具特色的文化品位,铸就了江宁城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2.中国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和江宁博物馆简介
江宁原博物馆建于1993年,馆舍面积1180平方米,是南京市成立最早的区(县)级博物馆。先后被江宁县委宣传部命名为“江宁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南京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4月,经区政府研究批准,同意江宁博物馆选址重建。鉴于江宁与东晋历史文化的特殊历史渊源,2008年2月,经南京市文物局批复,同意将“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 和江宁博物馆于竹山东麓同址建设。
中国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和江宁博物馆是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综合型博物馆。两馆占地面积17.8亩,建筑面积7480㎡,主体为三层框架结构形式,建筑高度11.6米。全馆设4个大型展厅,由《千秋江宁》、《风流东晋》、《裴家同书画馆》三个固定展厅及一个临时展厅组成,并设有学术报告厅、非遗展区、4D多功能影院等功能区。全馆现馆藏各类文物达3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46件,三级文物901件。采用了集现代化、科技化,融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展示手法。结合文物陈列、场景再现、图片说明等传统方式以及3D全息影像、4D影院、多媒体互动、256语言导览系统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地展示江宁悠久的人类文明、独特的地域文化、重要文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风采。
2011年9月28日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江宁博物馆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该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让博物馆真正贴近社会、贴近观众、贴近生活。将利用“东晋博物馆”的平台,开展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且利用新馆学术报告厅先进的科技设备,开设市民讲座,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邀请相关专家给市民讲授历史和文物知识,以培养市民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情操。
3.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王羲之《兰亭序》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东晋时,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他的朋友共42人,在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聚会,饮酒赋诗。事后,他们把这些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诗集写了个序,叫《兰亭集序》。当时王羲之酒兴正浓,铺开蚕纸,挥动毛笔,泼墨成书,一气呵成,写下了流芳百世的书法作品《兰亭》帖。据说,王羲之写《兰亭》时如有神助,等他酒醒以后,又挥毫写了十几篇《兰亭集序》,没有一篇超过那一篇。相传《兰亭》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到他的陵墓里去。
4.邓仲铭及邓仲铭亭
邓仲铭,男,又名重民,江西省兴国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是兴国暴动的领导人之一,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当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兼劳动部部长,长征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邓仲铭与干部休养连的指导员李坚真在瓦窑堡举行了婚礼。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春夏,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主力挺进苏南,逐步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邓仲铭奉命前往江南。1939年12月,中共苏皖区委成立,吴仲超、谭启龙、邓仲铭先后任书记。1941年皖南事变后,苏皖区党委改为江南区党委,谭震林兼任书记,邓仲铭任副书记。1943年春,苏南行政公署成立,江渭清任主任,邓仲铭任副主任。
1943年8月3日﹐邓仲铭随新四军四十六团宿营在江宁县禄口乡冯潭庄时遇敌情,在转移中渡秦淮河时,不幸牺牲于高桥渡口,时年39岁。
邓仲铭亭,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城区东南竹山西北麓。1981年8月,江宁县人民政府在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竖碑1座,上刻“邓仲铭同志殉难处”,并在该处秦淮河上建“重民桥”1座。1983年3月,中共江宁县委、县政府为纪念邓仲铭牺牲40周年,在竹山建亭,7月竣工。仲铭亭按六角形设计,占地面积约42平方米,高6.1米,跨度7.2米。亭檐口有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江渭清所题“仲铭亭”匾额。亭中央有中共江宁区委、区政府建立的“邓仲铭烈士碑”,碑座高0.7米、宽0.8米,碑身长1.1米、宽0.6米、厚0.6米。碑身正面镌刻着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邓仲铭烈士碑”6个大字,东、西、北三面用隶书刻写着烈士生平以及简要事迹介绍。邓仲铭亭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