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账号登录 微信扫码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学生成长>>主题实践>>正文-> 

第七周教师国旗下发言

知行合一致良知

魏宏虎

    人间四月芳菲尽,转眼开学已经第七周了。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大家一道分享在这次国学主题月活动中的体会和想往,围绕国学开展活动,首先是要读书的,阅读是终身的事,唯有成为常态,成为习惯,才能相伴终身,终身受益。

    首先和大家分享三个国学道理,最后介绍一位和我们南京关系密切的国学大师。

    第一句落在国学经典著作《大学》这本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我们不难理解,学问之道,品德为首,还要和身边的同学、同事搞好关系、讲民主、讲实际、讲创新,这样才能到达比较完美或者成功的境地,实现个人的、小组的、班级的目标。明德至善成为为《大学》的核心思想。

    第二句源于《礼记?大学》中所提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编入成语了,而它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古代“阳明格竹”的故事:讲的是少年时期的王阳明,每天盯着院子里的竹林看,一连8天,一动不动,最后大病一场的故事。我们也不难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人国学智慧的精髓,诚意,正心,理应继承发扬,践行践远。

    第三句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意识是说:只有守住内心的良知,用良知来制定计划、规划未来,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历史上关于“知”和“行”到底哪个先,哪个后?存在争论,比如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大学期间推崇“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后来又改为“行知”。后人读书,认为整个一部《大学》,核心思想就是“致良知”,和“明德至善”有相同相通的地方。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起点”;而致良知,则是阳明心学真正的核心所在,下面介绍的这位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也推荐大家多了解一些关于这个人的言行和功德。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被认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的“三不朽”圣人,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都相当成功。

    和他有关的故事流传很多很广,建议大家通过更多的阅读来了解他,了解他修养了哪些完美的道德品行,确立了哪些独到的论说言辞,又建立了哪些堪称伟大的功勋业绩。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让世人把心中的良知和自身行动统一起来,用良知来指导行动,明辨是非,指导与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他还提出“知而不行,是为不知”的观点。在担任庐陵县令后,王阳明尽可能以公平为原则,公正客观地处理问题。无论是“赣南剿匪”还是“智擒宁王”,王阳明时刻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尽最大程度来保护平民的利益。在赣南剿匪后,他的一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名言,既可用来形容儒家推崇的“克己”,又可视为他胸怀天下的抱负和决心。以良知指引行动,事事循天理,从未辜负人民、背叛国家。

    古人的功德,国学的智慧,大师不朽,绵绵流长,以上是我和大家分享的读书成果。在学校国学为主题的活动中,你到底得到了哪些收获和启迪?我期待同学们拿出更多更精彩的成果与组员共享。最后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懂国学、用国学的人,在国学天地里寻觅国学的智慧,采撷国学革新创造的果实,成为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