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
七年级生物 第五章 第四节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第二课时》——展示课
二、活动安排
1.王丽珍老师和陈玉莹老师提前讨论本节课内容;
2.由王丽珍老师在七一班班开展本节组内公开课,理科教研组老师到场听课;
3.组内公开课后教研组老师进行集体课后研讨;
4.准备实验材料(红墨水、带叶片的枝条,小刀、放大镜)。
三、研讨记录
2023年11月24日上午第四节,王丽珍老师在七一班开展了一堂七年级生物第五章第四节《植物茎的输导功能》第二课时的展示课。
在课堂刚开始时,王老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木本植物的茎有哪些结构,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分别有哪些具有输导功能的结构,引出导管和筛管,让同学们温故而知新。
活动一:功能辨一辨
首先播放演示的视频,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先给学生做一个操作的讲解与示范,再让学生6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纵切和横切植物的茎,用放大镜观察被红墨水被染红的部位)。实验结果显示:被染红的不是整个茎的结构,而是部分,这个部分位于木质部,主要是由于木质部的导管,导管的功能是由下往上输送水和无机盐。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节瘤”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节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6人为以小组进行讨论,提示学生“节瘤”是指木本植物的茎的树皮受到了损伤而产生的。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节瘤”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韧皮部的筛管从上往下运输有机养料受阻,最后通过表格梳理两个部位的输导的差异。
活动二:功能新认识
小组合作,自主阅读课本80页相关内容,归纳整理出植物茎的功能:支持、输导、贮藏和生殖功能。
理科教研组老师在课后研讨时对本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本节新授课内容充实,效果明显。课堂设置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探究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他们也指出了课堂的几点不足:
1.小组合作时,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存在学生没有事做的情况;
2.本节课进行小组合作时需要解剖,6人为一小组,场地不够,可以适当地将学生课桌合并在一起,以便实验更好地进行;
3.在进行解剖实验时,要特别注重安全教育和安全提醒。
四、其它过程性材料
撰稿:陈玉莹
校对:李中原
审核:李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