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9月20日下午第二节课
地点:专家办公室
主题:教研组评课交流、各备课组集体备课
活动方案:
1.教研组围绕青年教师的课开展评课交流。
2.各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
研讨记录
(一)教研组组织评课交流
1.青年教师交流备课、上课感受,组内教师评课交流。
2.组内研讨,达成共识:
(1)加强对教材、教参的研读,每天都要有专业化的学习及收获。
(2)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对于一些语文课件中常见的表达如“细读感悟”“思考探究”要形成自己的理解,要能灵活运用浏览、跳读、精读、细读、研读这些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3)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科学取决于对文本及重难点的把握程度。对于表演、比赛这些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内容及要求。
(4)充分了解学情,尊重学习规律。如学生朗读的现状及真实水平就是学情;学生读得效果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密不可分。朗读不仅仅是技巧的指导,更多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5)要重视语文课堂的生成。如何把握生成呢?教师自身的认识、引导、点拨和总结都非常重要。教师的认识就是在面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能认识到其背后蕴含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价值。如学生思维想不到之处,可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点”上还不够到位,可以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升华就是一种总结。
(二)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
初一备课组研讨记录:
1.本周的教学内容:《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2.研讨主题:以《观沧海》为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有层次地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研讨所得:
(1)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在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层层递进。教师示范朗读时,要根据情感需要来注意重音、停顿。
(2)教学环节的设置要合理、有价值,尊重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活动环节的任务、要求可以在PPT上明示。
(3)注意课堂生成,教师要有自身的认知,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点拨,注重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提炼和升华。
(4)问题的设置要精准、明确,注意用词,使用语文专业术语。
(5)课件制作方面:PPT制作要规范,注意细节,注意标点符号和序号的使用。PPT使用的标题要准确,如“思考探究”“整体感知”“细读探究”等。
初二备课组研讨记录:
1.本周的教学内容:《藤野野生》《回忆我的母亲》《三峡》。
2.重难点突破:梳理全文,概括主要事件;结合关键字词,品析人物形象及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通过熟读、理解,背诵《三峡》全文,积累重点实词及虚词用法。
3.作业设计及布置:自主梳理归纳文言重点字词;人物片段仿写;同步大册选题;按进度完成《朝花夕拾》的阅读。
初三备课组研讨记录:
1.本周的教学内容:《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
2.重难点突破:通过朗读、译文、梳理文章脉络,可当堂成诵;结合时代背景及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政治情怀;把握写景的特色及运用的方法,《岳阳楼记》一明一暗进行对比,《醉翁亭记》由远到近、移步换景,《湖心亭看雪》白描。
3.作业设计及布置:自主梳理文言重点字词;《艾青诗选》选读;周记;《评价手册》部分习题。
过程性材料:签到簿、活动照片、记录本
撰稿:何美萍
校对:李中原
审核:李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