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账号登录 微信扫码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文化>>正文-> 

南京市觅秀街中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我区《关于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以“为学而教,立德树人”的思想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南京市觅秀街中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我区《关于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校本化生活教育观,全面践行觅秀教育理念和生活课堂实践,深化全面育人、全面课改、全面发展的质量方针,认真践行“让成长更美好,做现代中国人”的育人价值观, 坚持目标导向、项目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循序渐进、系统建构、点面、上下、内外结合,系统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教学、课堂、教师、管理(评价)为载体整体构建好学校育人格局,有效筑牢全面教改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教育改革再出发,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而个性发展,让教育教学更美好。

二、现状分析

觅秀街中学是江宁区上坊保障房片区配套公办初中,201491日正式办学。学校现有8个班级,326名学生,教师45人(其中2人在新疆支教)。我校教学改革试点契合了当下我校综合现状,既是发展基础使然和客观需求,又是应对发展困境和挑战的必然之举,更是面对机遇的顺势而为。

现状一:生源多元复杂基础弱

上坊保障房片区家长以拆迁安置、经适房、低保户、特殊问题群体以及众彩物流做生意的人为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本科为2%,大专为3%,高中为21.5%,初中为65%,小学为8.5%),并大多忙于生计,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对子女学业和身心发展普遍缺乏关心。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江宁区占比最多的学校,来自全国1647市,占学生总数70%以上。生源多元复杂,发展差异较大,学习基础普遍薄弱,但他们依然拥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基于现状,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和传统道德说教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他们更需要培育共同文化认知、集体意识、生活习性和主体价值观,更期待美好的课堂学习方式。我校不忘教育初心,坚持公平和普惠,贴近基础,关爱全体,推进文化融合和文明塑造,让不同地区孩子们融洽相处,享受现代学校和学习生活的美好,更加安心、舒适、闲适地学习。

现状二:教师队伍年青有潜力

我校教师平均年龄32周岁,30周岁以下年轻教师21人,占教师比例为46.7%,年轻有活力的教师占主流。年轻教师占比大,优势明显,新生事物接受快,工作有激情,发展潜力大。6年来,我校将教师专业发展融入课堂实践、校本教研科研和专家专业引领及内外交流之中,通过全员培训、分层推进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教师教学理念、综合教学素养和课堂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已拥有一批理念先进、信念坚定、经验丰富、敢闯敢试的教师群体。当然,我们教师队伍不足也很突出,一些教师在课程内涵、教改能力、教学积淀、课堂绩效、教科研素养等方面还需要一个长期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改革也是我校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理性选择。

现状三:生活课堂巩固再提高

我校实际推进教学改革已6年,尤其广泛推进校本化生活课堂实践已2年,已具有较好基础和良好氛围,做到基本有型和系统普及。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难免知能缺乏、信息闭塞、交流受限和条件不足,造成实践上的片面、不足和遗漏很多。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江宁区教学改革大潮及校本实际的需要,我们更要顺应新的教改步伐,积极整合、提升和重塑课堂育人目标、育人理念、学习方式,将生活课堂往深处去,往高处走,提高育人绩效,培养好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基于此,我校现以生活课堂为落脚点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努力建设“为成长而教”和“自主、分享、生长”的课堂学习生态,让育人过程更加美好,让育人效能更趋全面。

三、教改目标

学校教改以“为成长而教育”的校本化生活教育观为根基,营造师生成长适切环境,以“一中心四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程、教学、管理、评价为载体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实现学校育人生态的根本改变。

(一)确立校本化生活教育观——丰富觅秀教育理念,实现知行合一。

1.牢牢抓住江宁教改机遇,顺势而为,认真反思、总结我校20149月建校以来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充分遵循江宁教改文件要求,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要求,充分借鉴先进地区教改经验和试点兄弟学校教改经验,充分学习国内外先进教改理论,充分积聚学校民智民意,系统做好适应性的梳理、改进、提炼,对标找差,查漏补缺,积极探索教改方向规律、理念路径和策略方法,让学校教改富有根基和说服力,富有底蕴和特色,富有质量和活力。

2.我校校本化生活教育观即觅秀教育理念,是基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觅教育之真、觅学生之善,秀育人之美、秀成长之乐”全面育人、全面教改、全面发展的质量方针,践行“让成长更美好,做现代中国人”的育人价值观,以“和谐的身心、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艺术的情趣、创新的精神”为育人标准,育人目标是为成长而教育,让孩子们成为行知雅秀的人,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学校将进一步丰富和构建校本化生活教育观即觅秀教育理念,贯彻觅秀教育价值观,使理念体系始终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同时把觅秀教育理念和情怀落实到具体的育人行为和管理工作中,转化为学校的教改体系、能力和行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自我规范。同时以课程文化建设为中心,持续改进与自我革新,通过项目引领、载体创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强化觅秀教育品牌,提高办学品位。

(二)深化校本化生活课堂——优化课堂生态,实现为成长而教。

全体教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生活教育和课程整合基本理论观点,坚决树立和贯彻好课程、教学、课堂、管理、评价一体化理念,在大单元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基础上,抓实“总分总”大单元教学不同课型的总分总或分总分课堂结构,实施好生活教育和生活课堂,理解和掌握好内在规律和操作规范,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价值观育人,建设好“为学而教”和“自主、分享、生长”的课堂生态,自主、分享、生成生活课堂核心标志和基本元素落实到位进一步探索实践生活课堂的内在规律和操作规范,并在自主学习的课堂基础上走向分享学习的课堂。全体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努力拓展学习空间,将学习环境设计与教学方法相匹配,在创新的环境中提升学生学习力。学校围绕深化校本化生活课堂实践,积极推进市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探索校本化生活课堂实践:从自主走向分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TY-b/2016/11)《“互联网+”环境下初中生学习自动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课程整合理论视野下初中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和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一般规划课题(BCA170083)《面向课堂深度合作学习的交互会话改进研究》的实践研究与成果积淀,实现共振共享。

(三)完善三自育人策略——突出育人管理实效,让成长更美好。

坚持“五育”并举,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为成长而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时代主题,以“三自(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评价为抓手,并细化为五好(读好书、写好字、扫好地、唱好歌、做好操)发展性评价,抓好课堂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让三自评价融入以课堂学习为中心的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通过三自评价促进生活课堂实践,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成长,从而促进三自素养培养,让自主学习与和分享学习和谐共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程,重视多元实践与精彩体验,普及科学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好以“我们的节日”为专题的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建设百花齐放的校本社团和校本课程体系与活动机制。坚持好家校一体,充分激发家庭教育资源、潜力与责任担当,通过丰富多元途径实现家校共育。

(四)夯实双导师制发展共同体——专注教师全面发展,打造教改专业素养。

全面强化师德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科学完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督促引导老师们制定完善好职业生涯规划和三年专业发展计划,坚持师德师能双轮驱动,开展好富有力度与温度的主题活动和专业培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突出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创新能力,让老师们树立教改专业自信和专业自觉。以生活课堂实践为中心,内引外联,完善好双导师制和教师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真正热爱和熟稔生活课堂的骨干教师团队,重点突出行政班子队伍、教改研修中心组、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班主任发展共同体、名师后备队伍建设,全面打造与觅秀教育事业发展相匹配的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有素质有作为的高品质教师,建设一支能撑起学校教育发展大业的青年教师团队,锻造一批能教学、会研究、有特色的专家型教师队伍。丰富和拓展各类教师发展平台和展示平台,积极依托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生活课堂、区域交流、陶研会、课题专题,重视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专心致志地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形成区域影响力。

四、实施思路

(一)主题引领 项目推动——积极构建校本化“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

1.课程为本——系统构建课程整合、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四大主题节等教改课程文化,全面落实三自教育,积极构建校本化“五育并举”的教育制度体系,提升全面育人治理能力,做好觅秀教育和生活课堂实践的全面落地与普及,塑造学校教改品牌。

2.德育为先——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改革更不是孤立的,因此学校坚持生活课堂主阵地和班集体建设两条腿走路,不断完善三自评价、团队建设、主题活动、家校社区一体等管理机制,着力在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等方面取得育人成效,助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3.项目引领——以创建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项目为牵手,以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为平台,以国家、省、市课题研究为载体,抓好作为试点学校的机遇,重新谋划布局,顺应形势、引领趋势、塑造态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生活课堂建设为中心,全面实践“总分总”大单元课程整合教学。

(二)主张鲜明 理念落地——潜心探索校本化“生活课堂”新形态

我校生活课堂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融入时代元素和学生实际,坚持“为成长而教”,运用“自主、分享、生长”的课堂理念和策略,不断解放成长学生,让教学真的落地,让学习真的发生,让教与学更美好,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真正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1.确立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基本样态和操作规则。

基于课程标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提炼好校本化生活课堂内涵和“自主、分享、生长”基本理念,形成前瞻性强、关联度高、可操作性优的知行合一的课堂实操理论,并且老师们熟稔领悟,以确立科学先进的育人价值观,掌握基本样态和操作规则,并在课堂实践中落地生根和大众化。

2.确立基于分享的生活课堂的实施路径与基本策略。

课堂学习本质和意义是分享,只有分享才真正实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分享是生活课堂的关键和最显著特征。分享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上,从自主走向分享是实践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客观使然。我们在确立“自主、分享、生长”的价值理解的同时,要聚焦分享学习,探索其基本规则、实施路径和基本策略。

3.确立校本化学科生活课堂的基本载体与实施路径。

生活课堂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在遵循其基本理念和规则基础上,各学科生活课堂实践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从一般意义的生活课堂标准与规则具体到各学科生活课堂的基本载体、基本规范和基本路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推动学校学科课程建设、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学科团队建设和学科学习,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与综合、学习方式的分享与实践、学习活动的自主与创新。

4.确立校本化生活课堂评价标准和保障要素。

需要依据校本化生活课堂内涵和“自主、分享、生长”基本理念及学情特点有效确立校本化生活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和学习评价标准,以实际评析校本化生活课堂的育人效能,同时建立健全可靠的实施保障条件与措施,通过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实现校本化生活课堂实践的自我反思评价和持续改进完善。

(三)深化实践 优化运用——充分发挥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实践应用价值

1.智慧教学——充分发挥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和省级课题的优势,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课外学习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力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水平,创新、拓展学习空间的覆盖与应用,促进教与学的不断优化和整体提升。

2.特色学科——学校积极推动“生活课堂特色学科建设”,首先选择语、英、政、史、音、体、美、信、研、心、校本课程,从特色学科课程整合、特色学科校本教研、生活课堂学科建模、学生学科学习等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重视阅读量和学科体验,让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3.育人生态——我校生活课堂致力于把全面育人与学业质量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持续促进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生活,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内生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教学和学习生态的根本优化,师生共同解放,让课堂教学更美好,让孩子们的成长更美好。

五、主要举措

(一)积极构建校本化“五育并举”的教育制度体系

1.健全适切的学校生活课程体系

我校在坚定落实国家课程基础上,精心设置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和健全学校生活课程体系,促进生活课程化和课程生活化。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学校课程实施评价、检查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五育并举”课程结构,着力提高课程品质。

◆突出生活教育主题的引领性

以生活教育为主题构建学校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结构,用“五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七年级每周各增加一节音乐课和书法课,七、八年级每周各增加一节研究性学习和心理健康课,七、八、九年级每周各增加一节语文阅读课、英语阅读课和数学综合实验课。每周三下午二、三节课固定开设10门选修校本课程和10个选修社团活动。每门课程都考虑到其蕴含的核心素养进行设置,并按照学科课程的标准实施,以此促进学生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质提升。

◆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为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我校班会课、阳光大课间、各类社会实践、传统节日活动、四个主题节活动(科技节、读书节、课程文化节、体艺节)和寒暑假生活等均坚持课程化,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规范活动过程和评价反馈。这些课程的标准化实施,不仅能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活动,而且使学生在在熏陶中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显性课程相互影响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丰富生活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学校积极挖掘、整合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与大里社区做好对接,开展暑期“四叶草”公益助学活动。加强与南京出版社、南京博物总馆、南京粹朗诵艺术团和江宁东晋博物馆深度合作,建设校园“春潮”朗诵社,开展“最南京”阅读和“最美母语校园行”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参观考察和体验学习相关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与省科协和南京晓庄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做好对接,发展学校少年科学院,拓展科技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完善灵动的“三自”教育管理架构

“三自”是指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其中自主教育是前提和根本保证,自主学习是核心和关键,自主生活是源泉和归宿。“三自”评价不是终极性评价,而是全面评价和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三自”评价不限于德育和智育活动,而是贯穿于学生每天学习生活全过程和整个初中三年学习生活。同时,“三自”评价最终植根、服务和回归自主生活,让评价聚焦生活,促进评价生活化。在“三自”培养路径中,评价机制、团队建设、主题活动、家校共育等有着不可取代的育人功效。

三自教育,贴切成长需要

坚持成长教育,以培养行知雅秀学生为育人目标,以“三自”教育和团队建设为重点,构建学校一体化德育体系,从细节、常态、评价入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完善检查、评比、培训、管理策略。坚持每天进行“三自”评价,每周、每月、每学期进行“三自学生”“三自小组”“三自部委”表彰反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习惯养成。同时健全激活好学生会、团支部和少先队,在规范管理、自主管理、团队管理中实现高效流畅、充满活力的育人。

主题活动,走向多元拓展

坚持举办好“书韵”读书节、“竞秀”体艺节、“启智”科技节、“繁星”课程文化节,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发挥南京和江宁区域文化民俗特色,发挥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多元地区和多元文化优势,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重要传统节日,结合“三八”、“五一”、“五四”等,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和文化活动,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师生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

班集体建设,打造内涵特色

学校要特别重视班集体内涵和特色建设,注重理念引领、氛围营造,完善班级管理团队化(小组化、部委化),重视班级民主管理、人文管理、自主管理和体系化管理,既强调规范性和统一性,更强调一班一品、一班一特色,适度开发班本课程,定期开展特色班集体评选活动,让评选成为班级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家校共建,固化一体格局

充分激活校内外教育资源,认真建设关工委工作,打造全员导师团、成长仪式等关工委品牌活动,提升关工委的育人成效。继续抓好家校一体和家校合作,落实好三年一贯制的家长学校,建设好校务委员会、家委会,丰富好家校亲子活动,每学期坚持组织三次家长学校,三次家长讲坛,两次集中家访,六次家长结对走班,不断提升班主任家校沟通与指导能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3.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整合的大单元教学

为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促进整体课程和教学结构优化,我校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整合的大单元教学,将大单元课程与大单元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融合共生,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源于课程而高于课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实践中,我校以课程课标为遵循,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按照课程性质、特点、结构和单元内容体系,结合学科特色、教材特点、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进行学期内大单元整合和跨学期、学年大单元整合,制定大单元课程整合方案。依据大单元课程整合方案,以育人目标为维度,以主题教学单元为基础组成一个知识整体或意义整体的教学模块,制定大单元教学实施方案。

大单元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是学校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重要阵地,既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时间支持,也能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能力品质,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素养支撑。目前学校正在全面实施全学科第二阶段大单元课程整合实践,接下来将以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为试点学科全力推进第三阶段课程整合,直至实现各学科各具特色的大单元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二)潜心探索校本化“生活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

1.确立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基本样态和操作规则

学校要组建校本化生活课堂指导中心组和研修中心组,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提炼好校本化生活课堂内涵和“自主、分享、生长”基本理念、样态、流程和策略,做好顶层设计和分步实施。

文化学科按“预设迁移”、“自主建构”、“对话表达”和“聚焦生成”四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实验、实践)课按“预设迁移”、“达标示范”、“活动建构”和“拓展总结”四个环节开展教学,评析(复习)课按“预设启思”、“自主建构”“合作探究”和“验学总结”四个环节开展教学。每个课堂环节设有相应的操作规则,都以学为中心,有效联系生活和社会,有机彰显体验性、生命感和价值观。

2.确立基于分享的生活课堂的实施路径与基本策略

1)教学设计植根生活

生活课堂要明确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总思路,从导入到探究再到拓展等各个环节,以及学习情境营造,都要注重向生活回归,以引领和促进教学师生分享和分享学习。

明确回归生活的要义

生活课堂教学要引入生活资源、植根生活情境、回到生活实践,即聚焦有意义的生活和学生需要的生活。

培育适切的生活情境

在构建生活课堂环境与氛围的过程中,注重提供适切的教育环境与策略,营造切合分享学习的民主自由的学习情境、学科情境、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贴近和融入生活,让学生思维和情感兴奋起来。

搭建分享的学习机制

教师要对学生课堂分享学习的人员搭配、分享形式、分享策略作认真设计和培训,建立好分享学习共同体,教师适时牵手和放手,分层帮扶鼓励体验探究,通过分享让学习流动起来。

2)分享学习植根生活

学习方式更为多元

生活课堂的分享学习方式突出自主、互动、体验、探究,注重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课堂上充分开展自主发现、自主质疑、合作讨论、合作展示、互动点评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

学习过程更为开放

生活课堂学生在自主分享、小组分享等自主学习活动不少于2/3时间。个体与小组分享既重视多维度、多形式、多感官展示,也重视原生态分享,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观点,提出新的质疑,互相碰撞智慧。

学习思维更为体系

生活课堂分享学习实现师生分享、生本分享,注重“生本生”互动。并且,分享学习不是照本宣科说对错,而要以“三个回归”为路径,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分享知识点、能力点、规律和方法。

◆回归课本。即回归学习目标及课本有关基础知识,解决好“从何处来”。

◆回归问题。即回归分享本身,分析已知、未知、设问和求证推导过程,解决好“是什么”。

◆回归生活。即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以点到面,举一反三,解决好“到何处去”。从而实现在“生本生”分享中发展系统思维,学习活知识,培养活能力。

3)自主生长植根生活

教育即生长。生活是自然的、真实的,只有生活,才符合生长的本性。课堂仅仅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活动多了,老师仍然围绕书本知识转,学生仅仅囿于书本知识学习,那不是生活课堂。

营造自然有机的环境

我校生活课堂要遵循课程规律和学科特点,“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尊重学生天性和学习规律,有效融合渗透生活和社会,提供适切的教育环境与策略,营造自由的学习情境、学科情境、生活情境。

激发内生的动力

我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在分享和评价中系统建构和可持续发展,并达到同伴和老师的认同乃至自我主体认同。

强化自主的学习力

我校需尊重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和反思能力,鼓励学生在展示和表达中进行认知深加工,内化理解,提高思维品质,做到自觉自由和个性活力,让课堂更生动更本真更美好,促进学生内生发展。

3.确立校本化学科生活课堂的基本载体与实施路径

1)学科学习目标设计要体现生活立意

我校生活课堂基于课程标准和“自主、分享、生长”理念和核心素养设计学科学习目标,体现生活立意和育人立意。

◆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建构、能力生成与拓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融合。坚持知行合一、学教做合一,即体现在学为先、学为主、做为中心,学生全员、多维、多手段、多感官的自由开放学习体验。

◆注重学科育人与生活立意的统一。以培养学科素养和融入生活为核心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分享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知识能力与学科素养,也获得主动参与、自主生成、团队分享、自我认同等内在生长的品质素养。

2)导学案设计要指向生活实践

导学案是我校学科教学实施生活课堂的基本载体。各科导学案(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等)应从课程的高度出发,以学科育人和面向生活为核心目标,要紧密联系生活,有探究价值,把知识体系、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培养放到学生生活实际中,有层次性、情境性和典型性。

◆预习案:让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和自主预习,积累一定的基本知识、探究基础及生活储备,达到掌握知识、提出疑难、分享收获的预习目标。

◆探究案:探究案以探究题为主,要求具有层次性、情境性和典型性,设计时要把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放到学生生活实际中,强调生活运用。

◆训练案:训练案的设计注重知识能力向实际生活的拓展迁移,引导学生运用课堂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解决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3)学科教学设计要突出生活主题

学科教学设计在尊重课程课标、教材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沟通、衔接、交叉、渗透、关联等方式进行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突出生活主题。整合有两个指导原则:

◆突出要点算减法:对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强、价值不高的学习内容,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合并、省略、删除、弱化。

◆重视探究体验算加法: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做到因地制宜地拓展、延伸、补充、强化,实现教学的生本性、实践性、开放性。

4.确立校本化生活课堂评价标准和保障要素

1)确立生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本要素

为推进生活课堂,我校要从“教”的层面建立生活课堂(新授课)评价标准、活动(实验、实践)课评价标准和评析(复习)课评价标准。

每个课堂要素应设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求课堂基于环节而不拘于环节,努力做到融入时代生活,突出体验实践,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2)确立生活课堂学习评价评价标准和基本要素

为推进生活课堂,我校要从“学”的层面建立课堂学习评价标准,以落实学习目标,规范学习活动,提升学习品质。课堂学习评价贯穿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每一个环节,落实团队学习和分层学习,重激励赏识和及时反馈,重全员评价和全程评价。生活课堂学习评价分为预习、倾听、合作、展示四个维度。

“预习”是评价学生导学案完成、课本勾画、自主学习等课前准备情况,“合作”是评价课上合作分享时团队学习情况。“倾听”是评价课上学习投入度、关注度等学习状态,“展示”是评价课上合作展示、互动点评、质疑释疑、总结反馈等学习效果。

3)确立校本化生活课堂的诊断反思和持续改进的机制

为实践好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样态、操作规则和评价标准,学校要建立好围绕学校生活课堂实践的教师发展、学科建设、校本教研科研、学生成长、学校管理的培训体系、活动和机制,以保障和促进校本化生活课堂的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

(三)充分发挥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实践应用价值

1.深化智慧教学运用实践

1)发挥省级课题研究效能

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环境下初中生学习自动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着力从“互联网+”环境和信息技术策略、学习自动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学习自动力培养的学习策略、学习自动力培养的班级管理策略、学习自动力培养的心理策略五个方面推进研究。

研究中,学校积极为本校初中生创设良好的学校“互联网+”环境与服务,让学生平等、充分、自由享有“活”的信息教育环境、技术和资源。现阶段致力于系统创新“互联网+”环境下本校初中生学习自动力的教与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立学习、自由学习、反思学习方式的建构,促进学生在“互联+”环境下通过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研究学习、智慧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自动力。

2)发挥智慧教学平台优势

学校现已成为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目前基于已建设的录播教室、智慧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等教学环境,正积极探索有效的基于智慧互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分步推进教师课堂上使用学习通APP个性化教学平台,利用平板电脑的主题讨论、直播等功能,灵活开展随堂练习、主题讨论跟帖等课堂活动,及时展示学生的课堂生成及学习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展示、互动等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获得感和快乐度。

现阶段,学校正以信息技术引领学校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持续改变,让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学生学前、学中、学后,通过积累学生学习的大数据,开展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与诊断,实现精准教学,提升课堂的思维品质。

3构建教育信息化特色应用

打造智联环境与阅读的无缝对接

通过打造阅读终端、电子班牌、数字化阅读与测评系统、墨水瓶电子阅读器等智联环境,学校现已拥有丰富多样的电子图书和课程资源,供学生选读和学习,并支持学生课外时间线上阅读。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完善阅读课程、假期课程等实施方案,让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从纸质到电子,从课内到课外,无处不在,无时不可,真正实现沉浸式阅读和泛在学习。

◆探索移动学习模式的多元实践

通过移动端公共资源平台,学校正探索移动学习模式,尝试利用洋葱数学、神算子、“喜马拉雅电台”等平台进行混合学习设计,通过技术手段的落实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同时积极尝试利用“寒暑期云课堂”开展假期在线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阅读闯关游戏进行在线学习,系统会根据有效在线学习时间和测评情况生成学习报告,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有效反馈。

促进实验教学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学校将利用开源小创客系统,打造创客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促进教师利用自主学习软件、融合信息技术与显微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出现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它从理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入手,通过数字化的实验设备去解决生物、物理、化学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学难题,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及合作探究能力。

2.丰富特色学科建设路径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学校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总结提炼实践成果,进一步挖掘生活课堂规律和内涵,激发生活课堂的活力,丰富生活课堂的样态,努力形成“觅秀满园”校本特色学科教学改革经验。

1)拓展特色学科新空间

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建立特色学科项目研修组。各研修组认真研判学科特点、发展现状及特色愿景,找到本学科“特色”发展方向及路径策略,强调理念主张鲜明,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建设过程注重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情境的变革和创新,语英阅读课要继续完善语英阅读方案,形成系列化和主题化,以读写演创合一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推进课内外阅读活动和课本剧展演。数学综合实验课需分年级制定课程目标及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数学综合实践课校本教材,规范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在不断打磨中形成数学综合实验的课型标准和课堂范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要在学校原有课程实施方案上进行创新,把研究性学习与课堂生活、学校生活密切联系,学习方式应更开放多元,同时努力推进学校少年科学院建设,完善学校科学小院士评选,建设初一年级小研究所,建立活动阵地,开展好相应的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2)开发校本社团新亮点

聚焦觅秀教育和学生成长需要,探索生活课程规律,积极完善校本社团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应用和评价机制,目前我校校本课程及社团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妙笔生花》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校本课程,“舞韵社团”被评为南京市优秀社团。在此基础上,学校重塑校本课程及社团活动体系,健全开设机制、教学规范、活动规范和评价机制,固化学校艺术社团、非遗社团、生活社团、技能社团、学科兴趣拓展社团,让啦啦操、二胡、竹笛、飞盘、机器人、无人机、合唱社团、花绳社团亮起来,让书法、雕刻、剪纸、空竹等非遗项目形成特色,促进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秀”出校本社团品牌文化。

3探索数字化学习新项目

创新学习空间,将学习环境设计与教学方法相匹配,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英语学科中整合“趣配音”项目,加强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要求,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水平;在硬笔书法项目中整合智能化硬笔书法测评技术(“爱大字”APP),及时反馈和提示学生在书写笔画、间架结构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更规范地书写汉字;在历史学科中,整合思维导图技术,引导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物理或地理学科中,引入探究式学习环境如Google EarthPhET互动模拟科学项目等来开展探究式学习。

3.打造师生共成长的育人生态

面对生源不理想、教师年轻化的现状,我校从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等维度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首先就要理念改革;成长学生,首先就要成长老师。因此,我校围绕生活课堂建设着力“教”与“学”的根本改变,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

1)提升教师形象与专业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加强教师理想信念、职业精神、职业情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教育,积极开展好“巾帼标兵”“师德标兵”“心目中的好老师”“感动校园人物”“突出贡献奖”等丰富多彩的师德活动,让教师的灵魂和形象更加纯真美好。

◆注重团队建设,培育实践创新能力。

完善学校各类名师工作室,完善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和研修资源库。充分培养和发挥觅秀课改带头人能手、区带、区优青的典型示范作用,以研修组活动、讲座讲坛、专题培训等抓手建设好陶研团队、班主任团队、青年教师团队和骨干教师团队。推进生活课堂导师和生活课堂骨干教师培养,推进名优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定期开展青年教师风采课、创新展示课等教研活动,在不同形式的研课、赛课、评课中促进教师优化实践,不断创新。

◆丰富特色活动,提升教师研究水平。

学校定期开展新入职教师座谈会、读书交流会、觅秀讲坛暨青年教师育人故事交流会、教师好书推荐,完善活动机制,做好评奖表彰,让活动过程更饱满、深入入心,让教师发展更富有内驱力。认真推进国家、省、市课题研究,有效推进党建课题、生活作文课题、班主任专项课题、德育课题研究,压实子课题研究过程,形成定期汇报制度,围绕课题形成一批有价值有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在省市乃至国家期刊发表。

◆打造成长平台,推进教育开放合作。

围绕课程文化建设、生活课堂实践和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加强与区教科室和教研室、市教科所和教研室合作,分类对接好东外、宇通、竹山、上元等,搭建多方位交流展示平台,开展学科交流、导师制交流,实现人与人、组与组、课堂与课堂的紧密合作。积极推进南师大信息化教育工作站、李晓明(数学)工作室、黎鹤龄(科学)工作室、李晓星(英语)工作室等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南师大、省二师院、晓庄学院、中陶会、省陶会深度合作,推进生活课堂实践研讨和成果提炼,实现课程建设区域合作与品牌提升。

2)优化师生关系与课堂关系

以导师制结对、亲情结对为主要抓手,积极构建民主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和课堂关系。每学期坚持开展导师制结对活动,每个班的任课老师与班级学生、小组、部委结对,做好导师团活动记录及评价反馈。针对我校外地教师占比62%、外地学生占比70%的现状,开展老乡亲情结对活动,为每一个外地学生找到相同或相近地区的老师作为导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乡情、师生情,享受到非同一般的“亲情”关爱。

以生活课堂教学评价及学习评价为引领,积极创设课堂师生平等、民主、开放式思维对话的学习氛围,不让单一讲授法和单一说教操纵学生学习和生命,坚决彻底告别单一讲授法和单一说教这一职业病。坚决贯彻“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指导思想,引导教师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注重学法指导,讲究激发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独立思考和合作交往能力。

3)提高师生学习力与成长力

为推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系统改进和深化,生活课堂坚持以培养学科素养和面向学生生活为核心目标,注重学科育人与能力立意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更阳光自信、学习自觉、举止文明、行为规范、身心健全,促进学生适应和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注重解放教师,成长教师,引导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促进教师更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通过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取得教育实践新智慧,探索教育教学新领域。

当然实践中也会面对诸多困难,因此学校首先以适切性、关联度、集成度等标准系统建构我校教学改革规划、方案和细则,筑牢底线,开拓创新,为成长教育注入力量,为品质教育奠定基石。

六、实施阶段

(一)第一阶段(20203月—20207月):制定方案、全面启动

实施任务:

1.建立组织和动员培训。学校成立教改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组织行政班子和全体教师认真研读区教改文件,做好全员和分层培训及重点与个别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形成教改集体自觉。

2.问题诊断和经验总结。认真调研学校办学以来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失误,做好问题诊断、态势分析、经验总结和梳理提炼,在此基础上研制教改方案。

3.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针对性地认真学习先进教改理论和理念,主动接受区教改领导小组审核指导和市教科所左坤主任专业指导,主动接受南师大教科院沈书生教授专业团队学术指导,与中陶会、省陶会、省二师院和晓庄学院加强合作,主动借鉴先进地区教改经验和试点兄弟学校教改经验(以下各阶段同)。

4.建立团队和专项实施。学校将在教改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之下成立校长室和课程教学中心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核心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生活课堂实践团队、学生成长中心为核心的三自育人管理团队、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的双导师制发展共同体管理团队,同时围绕学校课题和前瞻性项目等组成相应团队。同时在学生中完善小组学习共同体和班级、年级、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打造适切的班级、年级、学校教改文化。

5.科学规范和踏实实践。在学校已有基础上完善和深化课程整合、大单元教学、生活课堂、三自教育、教师发展、学校管理等方面规范和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结合本学期特殊的繁重的新冠肺炎防疫工作,学校将有机地做好衔接和统筹,绝不搞一哄而上冒进和东拉西扯大杂烩,绝不好大喜功空喊口号和贴标签,绝不盲目赶时髦嫁接和移植与复制,结合校情,多减法和减负。积极加强专家指导和校内校际交流,建立健全教改配套制度政策,及时调整和完善教改策略和路径,以形成较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教改思路与举措及绩效。

实施策略:全面诊断校情、研制方案策略、完善教改组织、广泛深入学习、加强培训指导、重视专家引路、建立规范标准、积极稳妥实践、调查访谈总结。

达成要求:1.方案打磨。全面深入分析学校现状、问题及教改目标、路径、策略等,总结经验,深入学习教改政策理论,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专家指导下不断论证调整打磨,形成适切性强、关联度高、集成度优的教改方案。

2.整合资源。充分整合优化校内外教改资源,做好师生动员培训,健全学校各类别教改专业团队,将教改和园林式校园创建良性互动,建立健全教改配套制度政策,全校形成热情澎湃的教改氛围和条件。

3.体系建构。立足自主的生活课堂为基点,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有序启动学校教改,经专家研判和广泛师生调查反馈,积极稳妥,从课程、教学、课堂、管理、教师、学生等方面选准突破点,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初步形成校本化教改的理念、规范措施与路径,打下教改良好基础,取得教改初步实践和理论成果。

(二)第二阶段(20208月—20217月):完善规范、突出绩效

实施任务:

1.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并行,进一步完善提炼校本化生活课堂内涵和基本理念,优化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基本样态和操作规则,优化学科生活课堂的形态和规则,围绕学校教改推进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研究。

2.研课赛课和巩固提高。强化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开展生活课堂展示课、研讨课主题活动,广泛组织教师生活课堂大讨论,推动生活课堂区域交流和区域研讨,强化专家专业引领和骨干典型示范,做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既突出重点、突破薄弱,又使课程、教学、课堂、管理形成教改一体化。

3.研标验标和达标示范。教改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整体,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和实践范式,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大调整,在此基础上选树一批典型课型、课例和骨干教师,打造好校本特色交流研讨平台和机制,借鉴兄弟学校教改经验,在省市区一定范围内和陶研实验学校做展示和示范。

4.统分结合和系统集成。在课程、教学、课堂、管理、教师和学生六个维度上推动学校教改,并全局一盘棋,促进教改师生间、师师间、班班间、学科间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教改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实施策略:理论验证、项目推进、专家指导、团队合作、课例研究、专题研讨、选树典型、示范推广

达成要求:

1.体系改进。立足分享的生活课堂为基点,突出自主自觉、平等友善、互动对话、尊重合作、引领启发,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踏踏实实,构建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架构、运行规范和评价系统,让生活课堂从一般理念落实到校本理念和校本实践,从无形到有形,从机械到生动,从表及里,从单一到合成,开辟一条校本化教改的新路径。

2.重点突破。在课程建设上形成有体系有内涵的学校课程体系及社团和特色学科课程体系,在课程整合上实现学期内大单元的整合,在教学上实现建立在课程整合基础上的总分总大单元教学,在生活课堂上探索完成实现自主、分享、生成的基本内涵、基本要素、条件和标准,达成分享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整体革新,在三自评价上实现对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系统评价和实现对学生成长的整体评价,在教师队伍上成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改能手和带头人,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和自觉,达成团队学习和分享学习,让学习真的发生,让学习真的生活、真的美好。

3.项目提升。围绕教改,深化市前瞻性项目和国家、省市实践研究,知行合一,完成相关专题工作,经专家研判和广泛师生调查反馈,对本阶段性成果进行鉴定和优化,从而优化提升、总结提炼教改项目,形成一批显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推广辐射和持续改进创造更好地条件。

三)第三阶段(20218月—20227月):全面提升、健全体系

工作任务:1.课程先导。立足教改进一步推动学校课程整合和学科课程建设,让课程整合更有价值意义,更具规范形态,更显体系配套,形成富有生命力和品质力的学校课程体系及社团和特色学科课程体系,让课程、教学、课堂和管理相得益彰。

2.扎实底蕴。加强教改理论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学习和学校管理改革,知行合一,有效确立教改的教学评价标准和学习评价标准,促进相关课题和专题的实践研究,促进教改人才脱颖而出。

3.丰富特色。形成校本化学科生活课堂的体系架构,形成的生活课堂课程设计的标准与路径、生活课堂教学流程的环节与规范、生活课堂评价标准的维度与要素,让课有“型”、评有“据”、“教”得法、“学”有效,实现校本化生活课堂实践的自我反思评价和持续改进完善,进一步实现区域交流。

工作策略:项目推进、专家指导、专题研讨、对比研究、数据分析、诊断调适、选树典型、示范推广

达成要求:

1.体系深化。立足生长的生活课堂为基点,突出自觉自由、融合渗透、个性活力、系统建构和可持续,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稳扎稳打,重构育人方式、课堂形态和管理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分享和生长,极大促进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教学更美好,让孩子们的成长更美好。

2.实践达成。经专家研判和广泛师生调查反馈,对本阶段性成果进行鉴定和优化,形成科学适用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活课堂的范式,构建校本化生活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架构、运行规范和评价系统,让“为成长而教”和“自主、分享、生长”的育人理念有效落实、充分彰显和有效达成,促进课堂绩效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幅提升。

3.文化固化。边学边改边研,真正形成校本化教改的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研修,实现教改与文化的双向良性互动,促进师生发展的内在自觉和内生动力,形成一套合理的基于教改的学校管理体系和评价系统,促进教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丰富和鲜明。

(四)第四阶段(20228月—202212月):卓有成效、提炼推广

工作任务:

强化建构。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建议和师生集体智慧,及时验证重构,进一步完善充实学校教改路径和策略,学校整理提炼教改成果、项目成果和教师科研成果,形成科学适用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活课堂基本模式、智慧教学应用范式、特色学科建设路径、学习自动力提升策略等成果积淀,做好巩固提高和推广辐射。

总结反思。做好意义整合、归因分析和价值判断,形成三年来学校教改体系化、机制化的经验总结、理论提炼和实践规范,做好学校教改持续改进方案和策略,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改总结报告,经区教改指导组鉴定并完善后顺利结题。

典型选树。大力表扬一批教改先进、教学先进和能手带头人,选树一批精品教改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文献资料和论文论著。

工作策略:调研反馈、验证求证、成果提炼、效能比析、专家论证、区域交流、持续改进

达成要求:

1.求真务实。有效求证、沉淀和反思,将教改回归本真和朴素,科学揭示育人规律和教学规律,形成体系化机制化路径化的校本教学样态,让教有教的样子,学有学的样子,老师有老师的样子,学生有学生的样子,课堂有课堂的样子,学校有学校的样子,通过教改探索出一条适切的简约的生态的育人新路,积极改善学校教学和区域教育育人生态。

2.成果丰厚。全面总结梳理提炼三年学校教改成果包括丰富的教改方略、经历、体验、风采和故事,汇集丰富的教改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有层出不穷、出类拔萃的教改精英和全面发展、质量一流的育人绩效,有灵动舒展的学习氛围和大气俊秀的教改文化,通过教改结题评审和专家论证更好地实现教改成果的固化和优化,让教改之路最终实现大众化和常态化。

3.汇报推广。既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更自立自信、积极作为,主动承办主题活动和主动走出去传帮带,影响更多江宁和南京市区兄弟学校、省市陶研实验学校和苏北相关挂钩学校改变育人理念和课堂形态,让育人更美好,质量更全面。

七、组织保障

1.管理保障:校长室抓好顶层设计,从理念到实践进行整体架构,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智力上、舆论上不遗余力地做好引领和支持;课程教学中心建立活动过程监督及反馈评价机制,完善课程教学中心、年级部、备课组为一体的管理网络,推进教改过程的常态化、科研化,确保实效与品质。

2.团队保障:根据教改工作项目及推进阶段,设立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中心组团队,现已成立课程教学指导中心组、生活课堂导师研修中心组项目团队,要求目标明晰,专项具体,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和研修活动,及时提炼实践成果。

3.资源保障:拓展项目研究资源,深化与区域内外课改名校的合作,加强与高等院校教育合作与对话。现阶段已和南师大教科院合作研究“面向课堂深度合作学习”的国家课题及生活课堂深度研究,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研究,与南京晓庄学院合作推进生活课堂联盟的构建。

4.制度保障:加强政策和资金倾斜,为项目开展提供必要的设施、教育环境、资料信息等保障建立围绕学校生活课堂实践的教师发展、学科建设、校本教研科研、学生成长、学校管理的培训体系、活动和机制,制定和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以保障和促进校本化生活课堂的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