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账号登录 微信扫码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正文-> 

改变学生就要从学生出发

白连顺

刘令军老师的《让学生真正改变的教育智慧》,雅俗共赏,读罢让人轻松愉悦,趣味性、可读性、感染力很强。刘令军敢于直面学生教育难题,始终围绕第二序改变的理念,从动机、模式、环境和方向四个方面阐释班级管理教育实践,善于将班级棘手挠头事好似轻而易举化解,确有神奇和魅力之处。显然,刘令军不是泛泛之辈,是一位非常爱学习、爱健谈、爱创新,善于动脑筋、不循规蹈矩、不轻易放弃的人。很可惜,他现在到了进修学校,远离一线和实际,不知能否发挥所长,有没有用武之地了。另外,我们学习刘令军的管理策略时,还需保持一份清醒、辩证和理性。学生的教育从根本上说,所谓教育机智和临场应变技巧只能解决一时之困,本身还属于治标不治本,真正解决还是靠科学友善的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和系统完善的教育环境、体系与机制。

一、心理学对老师们很重要

说来其实也简单。第二序改变的观点源自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一书,属于心理学范畴。该书分析了心理治疗方面大量的案例,揭示了神经语言程序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一个人是不能改变另一个人的,除非对方自己想改变刘令军老师学以致用,别出心裁,原著理论从“心理治疗”迁移到“教育管理”,去创新性解决日常学习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问题。

学生在接受教育转化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序改变这种改变发生在老师自身的规条系统之内,它只能改变学生规条系统比较薄弱的部分。比如,学生不做作业,老师和家长督促他做作业,甚至抽出时间陪他做作业,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感召下,学生老老实实地把作业完成了。这种情况用一般的管理就可以解决问题,不需要特别的技巧。但如果学生的规条系统很强大,就无能为力了。比如,有的学生,老师家长各种批评惩罚都无法使之改变不做作业,教育就会陷入困境……这就涉及另一种改变,即第二序改变第二序改变是指由于第一序的常规措施没有奏效,老师从自己的习惯思维和规条系统里跳出来,打破原有处理的方式,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视角和观点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规条系统,改变老师的行为以进入、顺应学生的规条系统,想办法改变学生的内在规条系统迎来峰回路转,改变就能变成现实。这种改变发生时,老师育人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老师们遭遇一个又一个教育困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内在规条系统的力量太强大,老师让学生被动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强人所难很难轻易改变。如果不走出“战胜学生”这个思维系统,转入“理解尊重”的思维系统,那么双方都不会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只有改变学生的规条系统,学生的行为才会真正改变。第二序改变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规条系统,改变整个系统,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价值,并引导学生相信实现的可能性,促使学生改变自己。

用好第二序改变需掌握三个要点:第一,认真分析以确认矛盾的焦点;第二,弄清楚矛盾焦点背后的规条系统;第三,想方设法顺应和改变学生的规条系统。第二序改变的观念好像很神奇可是,说来说去,我认为还是一点,即以人为本,从学生学情和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立场和视角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需对学生内心世界包括情绪、情感、思维、交往等心理的洞察和科学处置,心理学对老师们很重要,其实每位老师都是心理老师。

二、育人实践需要与理论相结合

每一个个体都不一样。学生的教育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刘令军的书很应时,很接地气,告别说教,告别空泛,告别教科书式育人和写作方式,没有多少华丽辞藻和咬文嚼字,不死板生硬和刻板教条,书面语口语化,用说故事和情境再现的方式,强调体验、探究,用鲜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剖析理论,现实感和故事感很强,娓娓道来甚至还有些诙谐幽默,非常吸引眼球。

刘令军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讲民主、讲风格,重视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自尊心,他从不怀疑学生,他主动走进学生,与学生非常融洽,富有亲和力,情理交融。他始终相信“生活是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轻松愉悦,富有生活气息。他言而有信,幽默风趣,乐善好施,他关心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有充分的耐心和浓浓的爱心,唤醒学生主动性,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不虚伪不造作,待人真诚友善,真情付出,点燃梦想,有始有终,静等花开。他思路开阔,孜孜以求,善于思考钻研,不落俗套,非常不一般。他的育人故事不做表面功夫,以小见小,不拘一格,貌似高调,却源于生活,机智睿智富有创意,是实践、是经验,是智慧、更是哲理。

他从学生内心需求和情感出发,尊重和相信学生,保护学生自尊,避免就事论事和夸大问题,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发展预期,重点强化、关注和聚焦学生的优点,激励优秀,积极唤醒学生内驱力,给学生内心植入更多的善良和爱心,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及成长的愿望,放大学生优点和荣誉,营造仪式感,积极跟进、不断展示、广为宣传学生荣誉。拉长长板方能补齐短板。他主动向学生示弱,有意忽视、忽略学生的缺点,尤其是学生需要托举时更应如此。当然,对待严重错误时,他坚持依法治班,“寸步不让,公文化处理”,给学生造成正式感,重视将学生评价公开化、社会化,让学生选择更高层次的需求,以获得积极的认同。

班级事务林林总总,班级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班级教育常说常新,日常琐事、麻烦事、恼心事有许多,永远都有谈不完做不完写不完的话题。班级由学生、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组成的,与其他班级、年级、学校、家庭和社区、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影响。班主任也好,科任教师也好,在班级里每天扮演着不同角色,上演着各种故事,有重复的,有新鲜的。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十分不容易,责任重大又万般辛劳。刘令军热爱班主任工作,热爱学生工作自信执着。他抓住育人的道,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研究琢磨,聚焦问题本质,根据不同问题情境,抓住时机、支点、典型,整合和发挥大教育资源(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其他同学)合力,循循善诱,持续而为,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加以灵活运用,四两拨千斤,恰如其分。教育理解充分,有理有据,针对性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辩证思维,逻辑性强,不胡编乱造和信马由缰。小事件可悟出大道理。这也提示我们要好好学习先进理论,好好实践,坚持不懈,及时总结归纳提炼,形成自己的理解

三、育人不能一味地短平快

刘令军运用很多妙招、高招一一化解班级一线貌似顽疾挠头事,让我们耳目一新,更是脑洞大开,茅塞顿开,可学习参考价值很高。刘令军的实践案例,有高度,接地气,可操作,既有案例分析,又有方法论,问题典型,方法实用,通俗易懂,文章质朴流畅,有广泛的借鉴。那么他的育人方式是短平快吗?我看有很多是的也有很多不是的

在他体验教育中,为了将空泛的教育内容具体化,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对比认知,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反思。在跟学生谈感恩时,他巧妙地借助停电(眼罩)这特殊场景,在黑暗的环境下,经过一系列合理设计和引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身边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善待他人。为跟假小子讲安全,他在班会课上玩了三个游戏,让假小子参加,通过“盲人生活”“单手生活”“单腿生活”三个游戏,让假小子终于认识到了危险游戏后果,再也不做了。在教育课堂上口吐脏话的女生时,他让学生站在垃圾旁大树下闻10分钟臭,然后到办公室再闻茉莉花香10分钟,最终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醒悟。这好似短平快,其实体验教育的深刻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他十分重视规则,维护规则。比如如何在班级内部形成团队合力时,这个问题很常见,也是我们班主任和老师常常头疼的事。他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组(我们也完全可以学习下),开展长绳训练,一个月后开展班级内比赛(其实我们学习小组内这种比赛太少了)。而关键是他设定了巧妙的规则:1.人员一经划定,就不能调换;2.正式比赛时,要人人参加,缺一个,成绩自动为最后一名。在训练时,各组都有互相矛盾和推诿现象,但他严格维护规则。比赛本身并不重要,而是为了比赛,在规则的约束下,孩子们发生了明显变化,精神面貌好了,团队精神强了。这明显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转化过程。

育人不可能一味地通过什么金点子、奇思妙招就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学生成长背后因素太多了,有综合性、反复性、阶梯型和渐进性,学生培养教育是个细积累、慢功夫。再说,理论的运用不能机械甚至牵强附会乃至偏激野蛮。他有些教育方式值得商榷。如为让学生远离网络游戏、电视瘾,他运用了“恶化心情,改变情绪”的方法,找一个充足的假期如国庆等,允许孩子玩游戏,而且还强迫孩子一定要玩足时间,一直强迫孩子内心产生厌恶感为止。强迫会恶化人的心情。一旦强迫了,玩游戏的情绪就发生改变了,由兴趣、渴望变为烦躁、郁闷、痛苦。如为让学生主动打扫座位卫生,他一次次将垃圾倒在卫生习惯差的同学座位下,还一次比一次多,放大了“垃圾场”,干扰了所谓的“小天地”。虽然这两个教育方法取得直接效果是明显的,学生不玩游戏了,学生把座位打扫干干净净了。但是这两种种育人方式是有不足与偏差的,包括让学生站在大树下闻臭,至少有变相体罚之嫌,可能对学生心灵伤害还是很重的,缺乏亲情和人性,没有育人之美,当然也没有成长之乐了。即使学生暂时戒了瘾,打扫了课桌,他很可能是被动的,还会死灰复燃,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养成劳动习惯和卫生意识。育人的方法有多种,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在学习中不能简单模仿和跟风,处理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学生的教育智慧和技巧要因地制宜,有张有弛,我们老师们应有基本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