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书生教授、曹梅教授和南京邮电大学单美贤教授带领张梦纯、李陆云、谢依蕾、谢菲和李逢源五位研究生来到觅秀街中学,活动安排为:两节观摩课,课后研究团队与校长、学科教师进行交流。
具体观摩课堂安排为:
教师 | 时间 | 教室 |
何美萍 | 周五上午第二节 | 初一(3)班 |
陈娟 | 周五上午第三节 | 初二(1)班 |
第二节课是何美萍老师的语文公开课,此次课的内容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课堂前15分钟,何老师首先解读学习目标,然后从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朗读与感受这首诗歌描绘的景象。接下来的10分钟时间是学生根据导学案的问题进行自主建构、讨论与展示,学生们积极讨论,场面热烈。点评环节中,学生你来我往,互相点评与质疑,而在重要内容上,教师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第三节课是陈娟老师的英语公开课,此次课的内容是《Unit 8 Natural Disasters》,重点讲述“Integrated Skills”。陈老师通过现实生活导入,让学生思考面对突发危险,如“Fire”、“Earthquake”、“Flood”、“Traffic accident”等情况时应当如何应对。并且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常识、生活情形融合在一起,在锻炼与巩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第四节课,研究团队的沈教授、曹教授、单教授与五位研究生和觅秀街中学的白连顺校长、何美萍老师以及陈娟老师参与了信息化教育心连心主题活动——觅秀课堂合作学习展示点评现场会,对观摩的课堂进行了交流与反馈。
首先,何老师肯定了研究团队对于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也对研究团队表示了感谢。
沈教授则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以及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首先是两节课,虽然风格上各有特色,但是沈教授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生动的形式与扎实的基础并存,做到语文味、英语味的同时,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教师们都把握了最核心的:目标引领,引导学生去创造,实实在在的课中赋予了课堂更多的内容,创造了满足更多学习者学习需要的机会,当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时间不够,如是否还有部分学生未能有效地学习到知识等。并且,老教师除了自身的成长,也要把教学思想需要迁移到新教师,语文学科的教师把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带到其他课程当中。
与此同时,沈教授着重强调了信息化教育。技术已经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信息化教育不是纯信息化手段,而是不同元素的打通,是系统全方位改进课堂的思路。借助信息化优势让更多的学生成长,有更多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们应当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做到真正改造课堂,除了保证学生的学业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价值所在。
第二个方面,沈教授建议研究团队和学科教师能够整理出结构性的材料,做到教学、思考、研究一体,将平时的点滴转化成智慧,让清晰的成长脉络助力教师与学校发展与建构,争取成果性突破,得到的是体现觅秀街现有学习环境的范式和教育文化。
白校长首先感谢了研究团队三年来全方位、全过程的付出与陪伴,并将当前的实践成果总结为三个结合:
(1)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即觅秀街中学的育人教育与深度合作学习的结合,将学校的价值目标落到实处;
(2)课堂与校本化结合,即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不断整合,做到了生活课堂的实现;
(3)深度合作学习与时代性结合,信息化教育是时代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尤其是初一年级信息化工具的熟练操作与小组展示点评密切融合,做到了合作学习与时代的结合。
白校长还用三个词重点点评了语文课堂:精致、流畅、典型,课堂结构完整,不管课堂流程还是师生交互流畅,主次分明,是典型的深度合作课堂。
最后白校长也提到目前学校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是生源和教师流动两个方面,但是他也对未来充满了愿景,他提出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承担不断建构和不断建设的压力,培训与实践中成长,以攻为守,打造优秀成熟的团队,争做学科领军人物。
最后环节,曹梅教授从自主学习出发,就英语、数学、语文三个学科目前的研究发展进行汇报。将三自评价深入学习过程,当前研究团队与学科教师分别在英语中组织了课前朗读的活动、数学中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思维策略、语文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讨论与总结搭建了过程模型与提供了支架、反思等策略。而在下学期,研究团队也将进一步开展多项活动与课程,助力学生、教师和学校更好的发展。
结束时,曹教授也特别感谢了对研究团队给予全力支持的白校长和各科教师,希望在新的一年中继续携手共进,为学生的成长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