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曹梅教授和南京邮电大学单美贤教授带领张梦纯、夏雪、谢依蕾和李逢源四位研究生来到觅秀街中学,分别观摩了以下课堂活动:
教师 | 时间 | 教室 |
何美萍 | 周四上午第一节 | 初一(3)班 |
王安瑛 | 周四上午第二节 | 初一(3)班 |
闫涵 | 周四上午第二节 | 初一(2)班 |
强小双 | 周四上午第三节 | 初二(3)班 |
第一节课,张梦纯观摩了何美萍老师的语文课堂,本节课是《寓言四则》的第二课时,何老师通过学生对《杞人忧天》和《穿井得一人》两则寓言的复述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接下来便是重点的讨论、展示与点评环节。
研究团队在前期观摩的基础上,希望加强学生讨论单书写时不同观点中要点的提取以及最重要的总结归纳的能力,将讨论单修改成以下形式:
图1 语文问题讨论单设计
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题目类型的考虑,如本堂课第一题是古文虚词、古今异义等的整理,已经是总结了,因此要点提取部分可以省略;二是小组在点评时,对于这两部分应该着重点评哪一部分缺少组织。
另一方面,讨论单的细分,也是希望改善在展示环节中点评小组茫然的状态,思考小组认为必须的要点,再在提前关注中看展示组的内容是否与之相匹配。
整堂课的优点在于:师生、生生互动频繁流畅;在互动时,教师鼓励不积极发言的学生思考与展示;针对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补位。
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小组在内部讨论还未完成时就已经开始了组际间的讨论;二是小组点评质量需要提升。
因此下午时间,曹老师选取了以往课堂上的六道探究题,在七年级3班对班级同学讨论单的记录进行了培训。培训的重点在于前期小组成员讨论时,记录员需要快速记录要点,便于后期整理与总结,强调了要点记录的方法和总结环节。在此过程中使用计时器规定时间,让学生注意时间的把握,尤其是点评环节。同时,邀请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同学上台,鼓励他们展示自我与成长。
第二节课,张梦纯观摩了王安瑛老师的数学课堂,这节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学期最后一个知识点《垂直》。前五分钟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复习旧知,并通过生活中常见事物引入新知。王老师让学生动手,制作“垂直”,进而提出垂直的概念、确定方式和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垂线的画法和性质,包括经过直线、射线、线段外一点如何画垂线,分成了两道探究题,学生分别先自己尝试做图,小组可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整堂课的优点在于:基础知识扎实,课堂展示清晰流畅。
需要思考的是:小组合作讨论较少,学生练习时间较长,完成度不高,教师偏重一一指导,是否可以考虑让学生组内讨论,迸发思维?
第三节课,谢依蕾和李逢源两位研究生观摩了强小双老师的英语课堂《unit7 shopping integrated skills》,课堂流程包括:了解教学目标、学生根据问题自由讨论、根据图片讲解重点词汇、句型,听力,小组套路,复述录音以及学生两两合作,根据情境进行对话。整节课教学目标清晰,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课堂反映较好。
中午时间,白连顺校长与研究团队进行了交流,包括下学期课改活动的预安排,即校本课程的设计,白校长特别阐明课程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合作学习特色,做到宏观上引导,细节上紧密融合。同时再次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只是教师教,学生听,则极易出现两极分化,而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不仅有益于人际交往技能的改善,也能减少以上现象。
就目前课堂合作学习,研究团队还与白校长交流了具体改善的策略,如小组分组、组内角色与工作的分配与流转等,收获颇丰。
何老师的语文课堂
王老师数学课堂
曹老师在课堂培训
白校长与研究团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