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账号登录 微信扫码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学校文化>>觅秀教育>>正文-> 

南京市觅秀街中学青年硕士教师拓展研修班实施方案

一、基本缘由

1.客观情况

学校目前硕士教师有13人,占教师比例为38%(13/34);硕士教师为党员有12人,占党员比例为66.7%(12/18),占硕士教师比例92.3%(12/13)。其中,37岁(1980年出生)以下青年硕士教师10人,占同龄教师比例为41.7%(10/24);近三年工作(从2014年起)的有7人,占近三年工作教师比例为50%(7/14)。显然,硕士教师乃至青年硕士教师在我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举足轻重决定着我校教师文化层次和专业水平,决定着学校办学品质和未来,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除三个区带头人以外,硕士课改带头人仅1人,占学校比例为16.7%(1/6),硕士课改能手仅3人,占学校比例为37.5%(3/8),青年硕士教师所占比例很低,教育竞争力不强,亟待提高。

2.挑战与出路

教师是学校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本目前,我校青年硕士教师的整体素质好,进取性强,教育教学观端正,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思想素质好,团队合作好,敬业精神强,吃苦精神强,奉献精神强,学习能力强。

就目前看,青年硕士教师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掌握不扎实,教育教学视野不够开阔,课程理解力和驾驭水平不足,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经验不足,对外学习交流不够;专业理论和专业水平的优势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不够,思维、研究、学术张力不够;同伴互助、优势互补的团队合作不足;学校缺乏聚焦青年硕士教师发展的培养机制、对策措施、文化氛围与人文生态,整体打磨和量身打造不足,呈现自发成长和自由放任的无序状态,这是学校责任缺失和浪费人才人力的表现。

这些与我校全面课程改革、全面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存在不少差距。教师培养是学校发展生命所在青年硕士教师是我校人才高地和宝贵财富,是学校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最富竞争力教育源,不能等闲视之而听之任之。学校要科学破解青年硕士教师成长的困境、阻力与挑战,打破思维定势,抢抓机遇,积极改善优化工作和发展环境,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涵养高层次人才培养水源地和人才成长蓄水池。

3.价值取向

学校重视教师培养就要特别重视青年硕士教师培养,要主动而为不能静待花开提升青年硕士教师终身学习力和核心竞争力,让他们三年硕士教育不仅转化为学力更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力,有定力,有韧性,主动追寻新的人生高度和教育梦想,让学历高地成为优质师资高地,努力成为高层次领军人才,不断提升职业生态铸就精彩人生,成为引领和激励青年教师的榜样和带头人,成为开创觅秀文化、践行觅秀课改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助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和全面质量腾飞。

二、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强师,坚持质量立校和人才强校,以新教育观念打造和新教育理论重塑导,坚持目标导向、项目导向和问题导向,整体塑造和量身打造,做好团辅和个辅,搭建高层次多维度培养与展示平台,集聚文化生态,在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拓展研修实践中培养一流人才,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育人品质。

三、培养目标

坚定职业理想,更新教育理念,责任担当高层次追求,塑造良好师德师风,更好地反思、规划自己,掌握教育规律,改善理论视野和思维品质,激发学术和科研活力、培养创新活力和能力,发现和培育专业优势,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研究能力,创新研究方法,提升教学、管理、科研和学术水平,形成独到的教育教学理解和实践,培养核心竞争力,走特长发展之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工匠型、研究型、反思型、专家型、开拓型教师,成为人师和名师。

1.觅秀教育开拓

积极人生态度良好人文精神,做觅秀教育的塑造者和践行者,先破后立、有破有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适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备专业知识能力打牢基本功娴熟觅秀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形成现代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意识素养,胸怀国家,放眼世界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2.做专业精进的示范

觅秀课改一学期内达标、一年内成为熟手,一至两年成为觅秀课改能手(区教坛新秀),两至三年成为觅秀课改带头人,三至五年成为觅秀课改领军人物(骨干,五至八年成为区带头人,八至十年成为市带头人(优青),十年至十五年成为内外名师,有丰富的教研科研成果和研究专项

3.做敬业爱生的守望

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基于本职、善待本职,扎实苦干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时不我待自助助人、自育育人,师生互助、同伴互助、教学相长,打造智慧人生,做品质教师。

、青年硕士教师拓展研修班组织构成

校内顾问:白连顺 许文华校外顾问谷力 解国祥 南师大教授

组长:丁晓勤  副组长:何美萍 李铃

成员:全体青年硕士教师

、研修内容

1.专业课程拓展(必):

课程改革基本理论与实践范式、学科课程理论与标准、新形态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国学、本学科全部教材

2.专项理论研修:

1)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自选):

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深度学习理论的研究、基于学习科学的友善用脑的研究、新人文主义观的研究、智慧教育理论的研究、“互联网+”教与学的研究、学习力理论的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混合式教学和“共生型”课堂的研究、支架式教学的研究、项目化学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等。

2)关于校本和个性专长方面(自选):

基于个人硕士研究专长的拓展研究、觅秀课堂创新与拓展的研究、学生“三自”评价的研究、学生自主教育的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大单元课程整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的研究、觅秀教育理念下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觅秀文化建设的研究、班级自主文化建设的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教与学实践的研究、基于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一体的研究

、研修方式

1.专业自修(每年一个专题总结)

培养自主学习内驱力,自主规划个人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增强职业道德,培养专业自信,开展草根研究和专业修行,自主学习和自觉实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自主反思本人和他人教育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完善知识能力体系、结构、技能和方法,由优秀到卓越,精英化、多样化发展

2.理论研修(每月集中研修一次)

选择高质量、高水平的研修课程,内容丰富,紧贴实际,操作性。举办高水准的专家面授、专家报告会、学术研讨和学术讲座,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培训与探讨,做好理念引领、策略引领、行动引领,强化课程素养,开阔学科与管理视野,培养视野。

3.探究体验(每人年均外培一到两次、每人轮流做一次培训主持人

建设区域内外研修基地和友好学校,开展区域内外实地观摩学习;丰富活动体验方式,拓展思维与方法训练,开展主题研讨和无领导主题研讨加强学术观摩反思互动,重视实践能力,激发学术潜能,在多感官探究体验享受过程教学相长。

4.课题研究(每人一到两个课题

青年硕士教师的学习应该是结构化学习,将所有研究问题具体化到专题、课例和案例中围绕研修内容、学校课题、学校文化、学校工作重心通过自主实践、观赛课评课、师生座谈、现场调研、个别访谈个案研究、测试评价等形式,充分了解共性与个性优势和问题可个人突破也可合作推进,拟定可行的课题(专题)实施方案形成报告书通过标准工作方式和流程,通过问题导向和项目管理,开展菜单式教研和教科研。学校开展集中培训、个别辅导、跟进视导,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训

5.团队共生(参加导师制结对和同伴结对)

以自身兴趣、特长和专长为基础,建设以名师为导师的名师工作坊导师制发展共同体,通过自组织团队建设青年硕士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开展月工作会商和教育沙龙,同行切磋、同伴分享,做好校本研修和合作创新。

、研修要求

1.合理规划。每人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专业成长人生发展规划和学年与学期发展计划谦虚好学,进业,做行知合一、德才兼备品质教师。

2.持续学习。积极参加学校集体学习、团队学习和个体学习,加强互动和联动,积极主动投入读书及读书交流会、育人及育人故事交流会,积极融入学校全面育人、全面课改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积极主动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类教育教学竞赛评比活动,不断提档升级和争先进位。

3.遵循规则。做好实践探索、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展示交流做好导师或受导教师。积极参加区内外研修活动,增强信息素养,开展好线上线下学习做好自主创新、经验总结和提炼论文,做好阶段性总结和年度总结

、保障条件

1.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和科研强校战略。

学校明确青年硕士教师培养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把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青年硕士教师队伍作为当务之急和长久之计青年硕士教师专业发展的维护者、推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2.准确定位,做好顶层设计与层层分解

围绕中心工作和培养目标,在校长室领导下,学校工作组和各部门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进行重点建设和精准培育,不断探索青年硕士教师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

3.搭建平台畅通研修和展示空间。

建立健全青年硕士教师培养规章制度、组织跟进、资源分配、政策倾斜、表彰考核等支持保障机制做好方案设计、课程选择、师资调配、开放研修、舞台展示等领域的整体政策配套,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和管理。

4.点面结合,民主公平基础上培养精英。

要善待每一人、精心每一事,面向全体、跟进服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做好学期和年度考核与晾晒,公开表彰,选树典型、宣传典型、重用典型,政策和资源优先支持部分优秀青年硕士教师跨越发展,精心培育领军人物。